健康科普丨夏季到来,警惕沙门氏菌引起食物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83860.html

近期,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发现,自5月下旬以来,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我县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显著增加。经调查分析,病例均为散发病例,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暴露餐次多为家庭自制早餐或晚餐,多为食用隔餐或隔夜未加热的剩饭剩菜引起。

1.沙门氏菌是什么?

沙门氏菌属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这类杆菌统称为沙门氏菌(Salmonella),因最初由沙门氏(DanielElmerSalmon)等人发现,故命名为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水和土壤中能存活2-3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土壤中能越冬,但是它不耐热,55℃1个小时或60℃10-20分钟就能杀死它。

2.沙门氏菌在哪里?

沙门氏菌常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体内,患病及带菌动物、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是主要的传染源。鸡是沙门菌最大的宿主。主要污染肉、禽、蛋等食品,禽肉及其制品和鸡蛋都是沙门菌最喜欢污染的食物。

3.沙门氏菌如何传播疾病?

人群对沙门氏菌普遍易感,任何人都可能感染疾病。但对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人群,例如幼儿和老年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感染严重,尤其一岁以内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所以易于感染,感染剂量可以低到一个细菌。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节(5~10月)高发。沙门菌经口侵入人体,传播途径有食物传播、水源传播及接触传播。

食物传播是引起人类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主要途径。如进食被沙门菌污染而未烧熟煮透的食品而引起感染。刀、墩板、餐饮具或食品储存场所生熟不分,带菌人员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等也可导致食物的交叉污染。

4.家庭如何预防沙门氏菌感染?

预防食源性感染是家庭预防沙门氏菌的重点,广大居民应加强自身安全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减少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隐患:

①进食剩菜、剩饭前要彻底加热。

②不吃生肉或未经彻底煮熟的肉,不生吃鸡蛋。

③厨房的砧板要生熟分开,尤其是加工生鲜海产品和生肉类食品后,务必将砧板洗净晾干,以免污染其它食物。

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来源:县疾控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xj/8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