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吃海鱼,谨防组胺中毒

夏季是属于海鲜的季节,不少时令海鲜让广大消费者垂涎欲滴。食用海鲜后,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起疹、头痛、头晕、皮肤瘙痒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恶心、呕吐和腹泻。出现以上症状千万要小心,可能是组胺中毒!

1

什么是组胺,有什么危害?

组胺是生物胺的一种。

生物胺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含氮的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组胺、酪胺、尸胺、腐胺等。

生物胺主要由氨基酸脱羧生成,食品中生物胺的种类和多少与食品自身氨基酸组成密切相关,例如鲭科鱼类体内含有十分丰富的组氨酸,所以组胺是海产鲭科鱼类中含量最多、最主要的生物胺。

过量的生物胺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毒害作用,其中组胺的毒性最大,摄入组胺8-40mg可引起轻微中毒,40-mg可引起中度中毒,高于mg时则引起严重中毒症状[1]。

2

哪些食物组胺含量比较高

1、不新鲜的青皮红肉海产鱼类。这一类鱼称为“高组胺鱼类”,包括鲐鱼、鲹鱼、竹荚鱼、鲭鱼、鲣鱼、金枪鱼、秋刀鱼、马鲛鱼、青占鱼、沙丁鱼等。

“高组胺鱼类”自身含有丰富的组氨酸,如果鱼体不新鲜,甚至腐败,在富含脱羧酶的细菌作用下,鱼肉中会产生大量的组胺[2]。因此组胺含量也被作为检测这类水产品腐烂变质程度的指标之一。

2、发酵食品,如大豆发酵制品、发酵香肠、酸奶和啤酒等。这是因为发酵食品含有大量发酵所需的微生物(如酵母、乳酸菌、双歧杆菌等),而微生物产生的氨基酸脱羧酶会进一步作用于食品中的游离氨基酸,从而脱羧形成各种生物胺,组胺就是其中的一种。

有文献数据表明发酵豆酱中的组胺含量可高达mg/g[3],大量食用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

3

国家标准对食品中组胺的限量要求

我国标准对食品中组胺限量规定要求:高组胺鱼类及其盐渍鱼制品不超过40mg/g;非高组胺海水鱼类及盐渍鱼(不含高组胺鱼类)不超过20mg/g;鲐鱼、鲹鱼、沙丁鱼罐头不超过mg/g[4]。对于大豆发酵制品、酸奶、啤酒等发酵食品,我国尚未规定限量。

4

组胺的检测方法

目前国标检测组胺的方法有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生物胺的测定》。

该方法分为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两种,适用于葡萄酒、啤酒、黄酒等酒类、调味品(醋和酱油)、水产品(鱼类及其制品、虾类及其制品)和肉类中生物胺的测定。

但是两种方法的定量限都比较高,例如水产品及肉类中组胺的定量限都高达50mg/kg,而相关文献中液相色谱-质谱的方法可以做到1μg/kg。SMQ的检测员们通过艰难的方法摸索,也能做到哦!

(有检测需要的企业朋友们,可拨打热线电话-咨询送检。)

5

如何避免组胺中毒?

1

首先,选鱼时要选新鲜的鱼,鱼体腐败程度与组胺的含量成正比,容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更一定要确保新鲜,并且在存放前彻底刷洗鱼体、去除内脏。常用的鱼类烹调方式对降低组胺的能力有限,所以,腐败的鱼即使加热吃依然可能中毒。

2

其次,购买的鱼要及时吃,如需储存,应放在低温环境中。在低温条件下,细菌生长缓慢,脱羧酶活性也较低,有利于减缓腐败过程和组胺生成。特别是在细菌最爱的炎炎夏日,一定要注意正确保存食物。

3

最后,冷冻鱼的解冻方式对组胺含量也有影响,一般置于冷藏条件(4℃)下缓慢解冻可减少组胺产生,同时可以较好地维持鱼肉组织结构,减少汁液流失,保持良好口感。

参考文献

[1]何庆华,吴永宁,印遇龙,食品中生物胺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5):-

[2]谢超,王阳光,邓尚贵.水产品中组胺控制降解技术研究概述[J].食品工业科技.(12)

[3]肖琴,王充,郑琳,谭炳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食品中组胺的含量[J].粮油食品科技.,20(2):31-33

[4]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公众账号转载,需注明引用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hx/7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