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已进入野生毒蘑菇生长旺盛期,同时也进入了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因误食野蘑菇而发生的中毒事件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话说,蘑菇绝对是好东西。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几乎都有食用蘑菇的习惯。但是,啥话就怕这个“但是”俩字儿。蘑菇里面还有一个大分类,俗称毒蘑菇,这玩意儿下肚,可不是那么好玩的。
有的小伙伴儿以为即使吃了毒蘑菇,也就是上吐下泻遭几天罪而已。那你可大错特错了。
年7月7日,温州永嘉潘老伯一家六口,在食用蘑菇后纷纷入院。两天后,潘老伯和妻子去世。接下来的几天中,潘老伯的两个女儿和儿子也相继过世。其26岁的外孙小潘则在全身换血,医院全力抢救的情况下,于7月22日宣告不治。至此,因食用一篮野生蘑菇而中毒的事件,以举家身亡的惨剧落幕。
看完这个,有没有觉得头发根儿发凉?
根据后来调查得知,潘老伯一家食用的,是一种叫“白毒鹅膏菌”的剧毒蘑菇。
有种错误说法,认为色彩鲜艳的蘑菇有毒,而色彩淡的就无毒。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却完全是错误的。
有毒蘑菇多数颜色鲜艳,在生物界这样的颜色叫做警示色。动物食后将在颜色鲜艳和有毒之间建立条件反射,不敢再吃,以利于避敌。这是多数有毒蘑菇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但事实上,像夺去潘老伯一家人生命的鹅膏类毒蘑菇,就跟鲜艳毫无关系。
如果在野外看到这类蘑菇,千万不要考虑去采食,鹅膏毒肽是慢作用毒素,它能够造成致命的急性肝损伤,食后2~8天死亡。按照毒素的含量,一个这样完整的植株就能够毒死一个成人!另外,虽然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案例屡屡发生,但不少人还是愿意铤而走险,觉得野生蘑菇就是香就是有营养。其实这完全是种心理作用,二者的营养差别并不大,有些人工种植的蘑菇营养价值反而会高于野生蘑菇。
预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近日,广饶县市场监管局特别提醒广大市民和餐饮单位要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千万不要食用或经营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严防食用野蘑菇中毒事故的发生。
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所以个人不要采食野生蘑菇。同时,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更不要轻易食用。
谨防误食野生毒蘑菇
由于有毒蘑菇与普通食用蘑菇很难鉴别,仅依靠民间流传下来的“经验”并不能保证误采有毒蘑菇,导致经常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发生中毒现象。
预防措施:一是不要随意采摘野生蘑菇,以免食用中毒;二是食用市售蘑菇(特别是野生菇干品)时,如发现异样者应挑除;三是对可食用的种类,要严格按照食用方法烹调和就餐。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就医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蘑菇中毒的种类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6小时后发病。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立即催吐,并立即送医。
生产经营者做到“三不”
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蘑菇时,应做到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所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未混入有毒蘑菇,以避免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消费警示
广饶县市场监管局向广大市民和餐饮单位发出警示:消费者不要随意采摘野蘑菇,对市场上出售的野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不要采购、制作和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蘑菇。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不认识的蘑菇应做到“三不”,即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加强原料检查,避免采购野蘑菇。如市民一旦误食,应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医院接受治疗。
最后,小编再次提醒大家,千万别去采食野生蘑菇。虽然咱们中国人是热爱美食的民族,但为口吃的去玩命,那是真不值得。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