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能吃中药吗

随着天气逐渐转热,夏季如约而至。在患者朋友中又开始流传着诸如夏季不要吃中药、吃中药上火、夏季不能吃补药,夏季中药易变质等言论。这致使许多应当接受治疗或正在治疗的患者,听信了此类谣言后自行停止用药,从而耽误了病情。其实,这些言论都是对中医的片面认识,是对中医的无知曲解。

一、夏季吃中药一定会上火吗

首先,中药的基本药性包括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性味的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同,如寒凉的药物常用于治疗热证,而苦味有泻火存阴的效果,并非所有的中药都是辛热之品。再者,中医临床治法中包括温法(以热药祛寒)、清法(以寒凉清热)、补法、汗法等诸多治疗方法,以寒凉的方子及药物来清热泻火、解毒利咽,又怎会上火呢?而且,中医的临床用药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的。冬季也会出现热证,此时若错用温补反而会耗损阴液而上火;反之夏季亦会有寒证,若错用寒凉则易损中阳,轻者腹痛泄泻,甚则出现阳虚诸症。辨证准确,随证治疗,又何来上火之说呢?

二、“冬病夏治”

炎炎盛夏,天阳充沛,正是治疗寒冷性疾病的好时机,所谓寒冷性疾病就是一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阳衰虚寒类病证,如肺胀、哮喘、咳嗽、关节冷痛僵硬、怕冷、慢性泄泻、体虚易感等冬天多发性疾病。对于此种病证,中医会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一些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中医又认为天气和人体是相应的,古人通过观察天气的变化推断出人体内气的变化。夏天天阳旺盛相应的人体内的阳气也比较旺盛,所以,对于寒冷性疾病即便不经过治疗,也会有所缓解甚至隐藏。此时若再加以提升阳气的中药治疗,就能够很好的扶阳固本,振兴阳气,以祛除沉积的寒气,调整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虚寒性疾病的发作,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夏季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夏天天气湿热,脾胃易被湿热所困,易出现脾胃虚弱,所以在中药中会当加入一些健脾消食、化湿醒脾的药物,如山药、砂仁、佩兰等;对于补血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因其易壅滞脾胃。夏天暑邪过盛,易耗上气阴,故在用药时应适当用一些益气养阴的药物,如麦冬、太子参,荷叶等,这是用药时应当注意的。另外,在服药过程中应禁吃辛香燥烈之物,因其耗液伤津;不吃生冷不宜消化的食物,因其易损伤脾胃;少吃肥甘厚味之品,因其会加重体内湿热之邪。治病不忌口,往往也会延误病情。

四、夏季的中医养生

人们都知道冬季可用中医调养,殊不知夏季中医亦有养生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我们在预防暑热过盛而伤阴上火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很多人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露天乘凉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再加上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可见,“夏季不能吃中药”的言论是对中医错误的认识,“夏季不找中医”更是无稽之谈。中医治病向来讲究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治宜原则,制定不同的治法,运用不同的药物。治疗疾病若拘泥于季节,只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加重病情。编辑:侯鸿宇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yf/7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