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中暑指南预防夏季高温中暑平安过夏天
夏季天气炎热,大家要做好预防中暑的措施,合理调整结构,如果出现头昏头痛的情况,要及时降温,尽量控制体温,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尽量转移到阴凉处,夏季要适量运动,不宜进行重体力的劳动,最好减少外出的时间,尤其午后最好少外出,天气炎热,小R教你如何预防中暑以及中暑后的救治小知识。
持续高温极易导致中暑。当气温超过35℃时,由于外界温度与人体温度接近,甚至超过人体正常温度,会造成人体体温调节障碍。主要影响人体对流和辐射散热,使得体热积聚,体温升高,容易发生中暑。
如果在高温环境中和在炎夏烈日暴晒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且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尤其在湿度大于60%、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就更容易中暑。
中暑的表现中暑轻者可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口渴、大汗、全身疲乏、心慌、胸闷、面色潮红,体温升高到38℃以上,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的虚脱表现;重者表现高热,体温超过41℃、无汗、意识障碍如嗜睡、言语不清、神志不清、手足抽搐,甚至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
如何防中暑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外出时最好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宽边帽或打遮阳伞。室内保持通风,可借助空调来降温,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在空调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应抽时间到室外活动,进行耐热锻炼。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1、运动要适当:夏季要减少运动量,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时间以半小时为宜。当运动锻炼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而当气温达到35℃以上,要停止运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应随身携带一些人丹、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物。2、及时补充水分:夏季高温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可在饮食上加以调节,饮食宜清淡,多食青菜水果,少吃肥腻煎炒食品。经常食用冬瓜薏米粥、绿豆海带汤、绿豆粥,适量吃些瓜果,如西瓜、冬瓜、凉瓜等解暑食物,可有效避免发生中暑。每天还要经常补充水分,最简单的是多饮开水或淡盐水,喝盐水时要少量多次地喝,才能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也可饮水果汁、酸牛奶、茶水等。3、空调温度别调得太低:使用空调时一定要注意适时开窗通风。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室内温度在26℃运行一段时间后,设置为27℃为最佳,千万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太低,空调温度应控制在与室外温差5℃至10℃之间,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反而容易中暑、感冒。4、合理睡眠:中暑的发生还与睡眠有关,人们最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才能精神饱满,增强身体抵抗力。中暑的急救1、先兆/轻度中暑的急救转移使人员脱离高温作业环境至荫凉处休息,给饮淡盐水等饮料给药意识清醒者,可以给服药物降温症状较重但尚无严重危险、神志清醒者,可在其头、颈、腋下和腹沟处放置冰袋降温;可将患者置于空调室内降温(使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予以胸、腹、肢体皮肤按摩擦浴,以利皮肤散热。2、重症中暑的急救转移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保证脑部供血,解开衣扣,以利呼吸和散热,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予以更换衣服;注意事项:面部发红的病人可将其头部垫高;面部苍白的病人则要使其头部放低。3、救治方法降温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并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可用30%酒精、白酒、冷水进行全身擦浴,将皮肤擦红,一般擦15~30分钟,即可把体温降至37℃~38℃,大脑未受严重损害者多能迅速清醒。待肛温度降至38℃,可停止降温。补水意识清醒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给饮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促醒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应立即送医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运送途中尽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注意事项
中暑后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或解暑类的药物等来进行解暑,平常可以多喝点淡盐水,豆浆,绿豆汤之类降暑饮品,午后尽量不要出门,预防中暑。
老年人、体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不能耐受过低水温!
中暑不可盲目服用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主要是用来理气祛湿和驱寒,而非目前不少人误认为它仅仅是解暑特效药。中暑是因为烈日炎炎,汗出过多,饮水不足,暑热内侵,治疗应当以清热泻火、养阴解暑为主。而藿香正气水的功效是辛温解表、散寒、除湿,属于温热药。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宜服用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当中含有酒精,尽量不要和头孢类的药物一起使用,因为头孢类的药物和酒精相结合,很可能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会导致严重的中毒症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