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好 htt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随着我军实战化训练强度的提升,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训练日益增加。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组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宋青提醒广大战友——
夏季练兵,热射病防治常识不可缺烈日炎炎,鏖战沙场。随着气温的逐渐走高和部队训练强度的不断加大,热射病防治进入了关键阶段。记者为此专题采访了战斗在热射病防治一线的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组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宋青。结合近年来亲自参与救治的案例,宋青系统介绍了热射病有关防治知识。
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危害大发病诱因多初夏,南粤大地热浪滚滚,某部例行的5公里越野训练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就在快要到达终点时,战士小王突然晕倒,伴发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
“赶快降温!”战友们迅速把小王拉到阴凉处让其休息,解衣降温。随后,随队医生在确定小王为热射病后,医院。
“热射病不是普通的中暑,而是重度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聚,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宋青告诉记者,其症状表现为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一般超过40℃,心率可达每分钟次以上,伴有皮肤灼热、无汗、意识障碍,如不及时救治,将对神经系统和器官功能造成不可逆的严重伤害,继而危及生命。
根据是否有高强度运动,热射病又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劳力型热射病比经典型热射病临床表现更重、恶化更快,多见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健康年轻人。
“从救治情况来看,部队官兵易患的主要是劳力型热射病。”宋青说,在高温、高湿、无风天气、密闭空间或穿防护服进行训练时,人体产热过多,而蒸发、对流、传导等散热途径受阻,如果预防不到位,热量在体内大量积聚,就会导致中暑。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极易恶化为劳力型热射病。
宋青介绍说,发生热射病的直接诱因是环境,人体运动的热负荷会随着温度、湿度的上升而增大。数据显示,当日平均气温高于30℃、相对湿度大于73%同时存在,或日最高气温超过37℃时,中暑发生率明显增加。应用温度和湿度运算得出的热指数,可以显示环境因素与热射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当热指数大于41,热射病发病率增高,当热指数大于54,极易发生热射病。
热射病可防可控,科学预防是关键“谢谢宋妈妈,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要好好干,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您和部队的关心厚爱……”这是某部军医许航旗给宋青写的一封信,5年前,小许在上军校时参加5公里考核倒在考核场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严重衰竭,各种检查结果超过正常值几十倍,但经过宋青所在专家组精心治疗后,小许又走上了训练场。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热射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宋青告诉记者,随着我军实战化训练强度的提升,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训练日益增加,因此一定要树立科学施训、科学预防的理念,把立足点放在提高官兵对热环境的适应性上,从防止中暑着手抓好预防,其根本措施是做好热习服。
热习服是指对热环境不适应的人,在热刺激的反复作用下,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形态方面的适应性反应,使机体对热应激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
对于热习服训练的时机和对象,宋青建议,在部队进入夏季之前应当普遍进行热习服训练,进入高温高湿地区服役的新兵和从低温地区进入高温地区的官兵,也需要提前进行热习服训练。
进行热习服训练时,环境温度应高于30℃。如果温度达不到,可通过增加秋衣裤、毛衣裤、雨衣、坎肩等衣物,造成局部高温环境。在训练项目上,可采取多种组合运动形式,如打篮球、踢足球、折返跑、长跑、负重或不负重行军等,长短运动结合完成。训练周期一般为10至14天,每天训练1.5至2小时,运动时间自短到长、可分次达到,但每次训练时间不能低于50分钟。训练强度以心率达到至次/分钟、浑身出大汗为宜。
除了热习服训练外,预防中暑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日光直射时从事剧烈运动应戴帽、出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停止训练,着装也是诱发中暑的重要原因之一,防化、防核、消防、坦克兵等特殊岗位装备透气性差,在炎热气候下训练应重点做好预防。”宋青强调,在训练前后一定要养成科学喝水的习惯,可采用每ml水加2至4g食盐的方法配制淡盐水,训练前半小时至少喝ml,训练中和训练后也要及时补水,以补充因出汗造成的水、电解质丢失,在特殊情况下,淡盐水也可用榨菜加矿泉水代替。
最后,宋青将中暑的预防措施概括为:评估环境、避免直晒、训前补水、练后补盐、训中观察、及时调整,如果这6条做到了,中暑和热射病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