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诺贝尔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

据诺贝尔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第12位获得该殊荣的女性。

  诺贝尔委员会称,屠呦呦,威廉-坎贝尔以及SatoshiOmura三位获奖者发展了一些疗法,这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诺贝尔奖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寄生虫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世界,人类和其他大型动物并不是这里唯一的居住者,许多其他生物,包括一些对人类有害甚至致命的生物,同样和我们共存在一起。有许多寄生虫可能导致疾病出现,在医学研究当中蠕虫尤其明显。全世界估计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蠕虫感染,这种情况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南亚和南美洲更为严重。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是两种典型的寄生虫病。其中河盲症患者往往眼角膜出现病变,并最终导致失明。而淋巴丝虫病患者则会出现皮肤肿胀等特征,遗留皮肤瘢痕,严重者会出现象皮病等临床症状,最终致残,该疾病至今困扰着超过一亿人。疟疾是自古以来就为人类所熟知的一种疾病。疟疾通过携带寄生虫的蚊子传播,这些寄生虫侵入人体红细胞,引起发热,并在严重的情况下的导致脑损伤和死亡全世界超过34亿人口都有感染疟疾的危险,而每年因疟疾死亡的人数就超过万,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从细菌和植物中发现新的抗寄生虫疗法

  几十年来对抗寄生虫病疗法的持续研究始终有限,但是今年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缓慢的局面。

  大村智,来自日本的微生物学家和天然有机物专家,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了一组细菌:链霉菌属上。这种细菌生活在土壤中,因可以产生大量的抗菌活性产物而出名(年诺贝尔奖获得者,SelmanWaksman发现链霉素)。

  在具备了可以大量培植这些细菌特性的技术之后,大村智将新株链霉菌属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来并成功将它们在实验室中培育出来。大村智从他培育的数千样品中选出了50个最具代表性的。这50个样品将被用于进一步对他们抗菌活性的研究。

  在美国工作的威廉·坎贝尔,是寄生虫生物学方面的专家。他接受了大村智培育的链霉菌,并且不断研究它们的效力。坎贝尔表示,来自这50个样品之一的某种成分可以有效对抗家庭驯养和农场动物身上的寄生虫。这种活性产物被提取出来,并以阿维菌素命名,随后被化学改进为一种更有效的化合物,叫做伊佛霉素。后来伊佛霉素被实验于感染了寄生虫的病人,成功杀死了寄生虫幼虫。大村智和坎贝尔的贡献引发了新一代有效抗寄生虫病药物的发现。

  阿维菌素、青蒿素和全球健康

  阿维菌素,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寄生疾病的疗法。现在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佛霉素已经应用到世界上所有受寄生疾病困扰的地区。伊佛霉素对于对抗一系列的寄生虫病非常有效,除此之外,它的副作用还很小,并且现在已经可以供应到全球。伊佛霉素对于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治愈数以百万计患有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人,尤其是处于贫穷地区的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治疗方案取得重大突破,使得这些疾病处于被灭绝的边缘,这可以说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疟疾感染每年接近2亿人。青蒿素被用于所有疟疾肆虐的地区。当青蒿素结合治疗时,可以减少超过20%因为疟疾而引起的死亡。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有人被救。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寄生虫病治疗的现状,三人的研究成果将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贡献。

  屠呦呦,女,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年聘为硕士生导师,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屠呦呦教授正为提高青蒿素的抗疟能力进行研究

  个人履历

  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荣誉

  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屠呦呦在年度“拉斯克奖”颁奖现场领奖

  屠呦呦在年度“拉斯克奖”颁奖现场领奖

  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年,获第三届(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科技成就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我国是从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年,又组织全国7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就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余方药中选编的以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肩负新的任务回到北京,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

  这次,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她细细琢磨这段记载,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年10月4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于年8-10月,偕同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至年,共治疗例(其中包括间日疟例,恶性疟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

  在临床证实青蒿抗疟有效的基础上,屠呦呦等人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从中性部分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这种新型化合物被命名为“青蒿素”,经大量化学工作、衍生物制备结合四大光谱研究,确定为倍半萜类成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后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协助下,用X-衍射方法最终确定了其化学结构。青蒿素为一具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该结构仅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从而突破了抗疟药必须具有含氮杂环的理论“禁区”。结果还揭示,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与“倍半萜内酯”结构中的过氧基团相关,为结构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在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国内外代表们的极大兴趣。

  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主席、印度中央药物研究所所长阿纳德教授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发现这种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的药物指出方向。”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也指出:“在理论上,任何一种新药物都具有新的结构和它的作用方式,这样才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显然,中国青蒿素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会议代表一致认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发明,它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与以往已知的抗疟药作用完全不同,对各种抗药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新药。

迄今为止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科学家为:

  马丽亚·居里波兰物理学奖年对放射性现象所作出的卓越研究工作;

  马丽亚·居里波兰化学奖1年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和钚;

  依琳·约里奥·居里法国化学奖年在放射性元素合成方面的贡献;

  盖提·拉尼兹·考瑞美国生理学或医学奖年发现糖元的催化转化机理;

  马丽亚·古博特·迈耶美国物理学奖年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多萝西·霍奇金英国化学奖年发现青霉素和维生素B12的结构;

  罗莎琳·苏斯曼·亚娄美国生理学或医学奖年创立对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

  巴巴拉·麦克林斯托克美国生理学或医学奖年发现转座子即基因是可以移动的;

  瑞塔·莱维·蒙塔尔西尼美国生理学或医学奖年发现生长因子;

  格特鲁德·艾琳美国生理学或医学奖年发现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药理学机制;

  克里斯丁·瓦哈德德国生理学或医学奖年发现早期胚胎发育的控制机制;

  琳达·巴克美国生理学或医学奖4年在嗅觉方面的卓越研究;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生理学或医学奖8年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伊丽莎白·海伦·布莱克本澳、美生理学或医学奖年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

  阿达·约纳特以色列化学奖年研究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

  卡罗尔·格雷德美国化学奖年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

  梅·布莱特挪威生理学或医学奖年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

  屠呦呦中国生理学或医学奖年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屠呦呦:获奖不那么意外并非个人荣誉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张苗

晚上8点18分,记者第四次拨打了屠呦呦家的电话。

前三次都是忙音和转接的提示音,让我一度以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号码,好在这一次,对面接通了。

“喂?”那边的声音有些低沉,不过听得出是女性的声音。

“你好,请问是屠呦呦教授吗?”一开始不觉得能直接通话上屠呦呦,总觉得这样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总会有一些生活秘书啥的照料起居,接接电话吧。

“是的,你是哪位?”

“我是钱江晚报记者张苗,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您,我们浙江的媒体很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如何治疗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zz/2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