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中暑不可大意,情况严重甚至会引发死亡

中暑是一个季节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在天热时,外温度达到32度,或者是我们室内工作环境的温度达到35度。这样一种状态下,如果我们工作时间过长的话,都有可能会导致中暑。中医认为中暑是感受暑热邪气以后引起的,中暑一般可以分为轻症、先兆、中暑、中暑轻症,还有热痉挛、热休克等。这次,我医院急诊科科主任李旭成来谈谈中暑的相关问题。

听听专家怎么说

摩登科普

中暑有哪些症状表现?

中暑先兆

在高热环境中活动时大量出汗,出现全身疲乏、四肢无力、轻度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口渴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7.5℃。

轻症中暑

出现上述症状后未能脱离高热环境,体温升高至38.5℃以上。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或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如面色苍白、大量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重症中暑

(1)热射病:典型表现为高热(40℃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发病前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临床表现,并有出汗过多而有水盐代谢紊乱和酸中毒。体格检查发现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发绀、脉搏侠,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陈一施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早期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2)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或劳动结束后数小时发病。起病突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腹肌、腓肠肌,常呈对称性。有时因腹部肌肉、胃肠道平滑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而类似急腹症。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

(3)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患者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常发生于患者对热不适应,体内无过量热蓄积,多见于老年和高血压患者。

中暑分为哪几个阶段?

应该说在中暑先兆时,病人会出现头晕,头痛、发热、出汗、四肢无力、甚至有一些定向方面障碍,到了这时候就应该离开这种高温作业的环境,到阴凉的地方或者是补充水,大多数都是可以缓解的,如果这时候不进行处理,那么就会出现轻症中暑,这时病人就会头晕,可能体温就会达到38度5左右,或者是出现一些四肢湿冷、头痛、休克的症状。

中暑的症状分为两类:

第一类,在高温环境下,大汗淋漓、心慌、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意识恍惚、猝死。这一类型症状发展急速,没有高烧症状。第二类,食欲不振、头晕、呕吐、上吐下泻、发烧、高烧、超高烧、晕厥、死亡。第一类后期如果治疗不当,会转为第二类。不论是哪种中暑症状,其原因都是在高温环境下细胞内部发生反应,导致细胞发生病态造成的,或者说中暑的所有症状,都是高温环境下细胞内部反应和细胞病态发生过程的机体反应。目前唯一能够使病态细胞恢复正常的方法是吃中暑宝,在人高温难耐即将中暑时吃下中暑宝,立刻舒服,不会中暑。如果已经中暑,吃中暑宝,轻者2小时痊愈,重者2小时见效。

中暑了应该怎么办?

1、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颞部(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2、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医院静脉滴注盐水。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

3、医院,应将病人脱离高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病人并给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在等待转运期间,可将病人浸泡于湖泊或河流,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却,也是一种好办法。

4、若病人出现发抖,应减缓冷却过程,因为发抖可增加核心体温(警告:应每10分钟测1次体温,不允许体温降至38.3℃,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

中暑后的饮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少量饮水

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

2、少食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属于脾胃虚弱,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3、增强营养

营养膳食应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A、B1、B2和C。平时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4、少食油腻食物

中暑后应该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5、不要单纯进补

人们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如果认为身体虚弱急需进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进补过早的话,则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那时就更得不偿失了。

本期专家

受邀专家

姓名:李旭成

所属科室:急诊科

职务职称:医院急诊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临床特长:中医急诊医学、重症医学;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世界中联急症专业委员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市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民族医药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武汉市病生学会危重病专委会委员等。曾获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个人、武汉中青年中医名医。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30年,先后在脑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急救中心工作。对院前急救、急诊室抢救、危重病人的监护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管理经验。擅长运用中药、针灸治疗中风、头痛、眩晕、脑血管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对神经系统少见病、疑难病有一定的治疗经验。对AECOPD呼吸衰竭、脓毒症多器官功能不全、急性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等危重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文/君君

编辑/LL

图/部分图片网络

视频/臻影音像制作工作室

鸣谢/医院提供采访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yf/7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