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病中的ldquo龙头rdquo

50岁的罗师傅是一位普通的民工,在株洲的某建筑工地负责泥沙搅拌。前几天烈日当空,中午一点,罗师傅仍旧像往常一样开始工作,可是没做多久感觉头晕、四肢无力,没过多久竟晕倒在地,被工友赶医院急诊科,被诊断为热射病。

医院急诊ICU主任谭钰珍介绍,医院时已经出现了脑水肿、肺水肿、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情况十分危急,所幸经过医务人员的抢救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很可能会留下后遗症,目前仍在做后续治疗。医院今年收治的第四名热射病患者,之前已有一名热射病患者因就医不及时而死亡。

什么是热射病

谭主任介绍:热射病可能不是人人都知道,但是中暑大家一定都知道。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等多器官系统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大部分患者像罗师傅一样属于劳力性热射病。

劳力性热射病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高达50%以上。

非劳力性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发病原因

热射病发病与高温、高湿、无风三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中暑的气象阂值为日平均气温30℃或相对湿度73%。患者在本身存在发热、感冒、胃肠炎、腹泻、呕吐、无汗症、睡眠不足、肥胖等状况时也更易发病。剧烈运动则是发生劳力性热射病的最主要的原因。

谭钰珍说:因为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而且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内深层,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体力活动或非体力活动都可能引发这种严重中暑。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40%至50%,因此热射病也被称为夏季病中的“龙头老大”。

热射病的高危人群

谭钰珍说前段时间接诊过一位有风湿病的老人家因特别怕冷,三伏天连电扇和窗户都不能开,还要盖上厚厚的棉被,患上热射病后幸好送医及时,经抢救转危为安。因此,她提醒广大市民:不是只有暴晒才会中暑,有时在室内也会中暑,尤其是体质虚弱或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应积极采取降温等防护措施。

年老体弱者:其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些、散热不好、出汗少、易引发中暑。

户外工地的工人:长时间体力劳动、强光下暴晒、不注意休息和补水易中暑。

慢性病病人: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内分泌系统病人,这类病人要比常人中暑危险高很多,应当多注意补水。

肥胖者、儿童及孕产妇:耐热能力差易发生中暑。

大汗淋漓突然喝冰饮料、洗冷水澡的人:在身体出汗时毛孔处于扩张状态。如果此时突然喝冰饮料、洗冷水澡容易导致毛孔剧烈收缩,导致身体脏器的循环障碍。

中暑了该怎么办?

如果患者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全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时,应想到这是中暑的先兆。此时,要尽快离开高温潮湿的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坐下休息,喝些糖盐水或其他饮料,在两侧太阳穴擦些清凉油,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多可恢复。

如果对中暑先兆中出现的症状未予以重视,继续停留在强烈阳光照射或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比如海滨浴场、蒸汽浴室或拥挤的汽车中,则会出现面色潮红,体温升高,皮肤发热,呕吐、眼前发黑甚至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若是在气温炎热的天气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大量运动,导致机体极度疲劳。则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慌、眼前发黑甚至昏迷等症状。此时的病人多因无力支持而难以进行自救,体弱者甚至可能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当救助者发现有人中暑倒下时,要根据病人不同的症状给予不同的治疗。

如果是因为在强烈的阳光下或闷热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发热的病人,要根据现有条件给予降温处理。迅速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下躺下,头稍垫高、脱去病人的衣裤,用纸扇或电扇扇风。同时用冷水擦身或喷淋,以加快病人体内热量的散发。有条件的可用酒精擦身加散热。也可将冰块装在塑料袋内,放在病人的额头、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部。若无电扇冰块等降温条件,也可将病人直接浸泡在河水或海水之中降温,救助者始终保持病人头部露出水面,以防病人溺水。

上述降温处理时间不宜过长,只要病人体温下降并清醒过来即可。为避免皮肤很快冷却引起皮下血管收缩,妨碍体内热量散发。救助者还应不时按摩病人的四肢及躯干,直至皮肤发红,以促使循环血液将体内热量带到体表散出。

神志清醒者,可喂以清凉饮料、糖盐水及人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气水等清热解暑药。若病人昏迷不醒,则可针刺或用手指甲掐病人的人中穴,位于鼻唇之间中上1/3交界处。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上方约5厘米处以及合谷穴,即虎口等。促使病人苏醒。出现呕吐的,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对于高烧不退或出现痉挛等表现的病人,在积极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医院抢救。

如果是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大量活动过度疲劳,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慌、呼吸困难的病人。应尽快将病人抬到凉爽通风的地方躺下,松解解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用冷手巾湿敷前额及颈部即可,不要给予其他任何降温处理,以免使症状恶化。

对于昏迷不醒的病人,则可针刺或用手指甲掐病人的人中穴。内关穴及合谷穴等。促使病人苏醒。然后给予足量的清凉饮料、糖盐水,以补充出汗造成的体液损失。经解救清醒后的病人,必须在凉爽通风处充分安静休息,并饮用大量糖盐水以补充体液损失。因此此时体内的抗中暑机能处于疲劳状态,若再重回炎热的环境或参加体力活动,则后果将比上次中暑更加严重。

重在预防

在高温闷热的天气中要注意预防“热射病”,尤其是高温下户外长时间工作的人群。可采用一些简易方法轻松避暑。

1.在室内保持自然通风,外出带上淡绿茶水或淡盐水。盐水调制法:1公升水,放入半茶匙盐水调和,每15分钟喝半杯,一天喝3-4次。

2.外出坐车时,冰袋冷敷降温。医院购买医用冰袋,或者自制冰袋:准备一些湿的绒布把冰块包裹起来,再用一个干净塑料袋套上放入冰箱。出门擦擦脸和胳膊,会感到凉快。

3.回家多用温水洗澡,如果感觉身体发热发烫,可用一些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药品擦拭,蒸发吸热。

4.凉水冲手腕,每隔几个小时把手腕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5秒,可以降低血液温度。

谭钰珍提醒广大市民,一旦发生中暑的症状,医院就诊,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专家名片

微讯:事业发展科宋玺校对:事业发展科王家明

微编:事业发展科宋玺审核:事业发展科罗国艳

广而告之

打造株医院

急救丨客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yf/5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