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说,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也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夏季人体阳气外发,阴气内伏,气血运行也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以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调节体温。那么我们在夏季该如何养生呢?《黄帝内经》中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需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说,夏季即要注意防暑热,又需注意预防因消暑而纳凉过度,长夏季节需注意预防湿气犯脾伤阳。这就清楚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之时,暑气很重,我们需注意防范暑气的伤害;八、九月份属于长夏,长夏湿气很重,我们就需要防范湿气的伤害;在此同时,又应该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防止因避暑时过度纳凉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暑气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气是阳邪,其性质升散,耗气伤津是它的主要特点。暑邪侵入人体之后,常见出汗多。汗出过多便会导致体内缺水、血液粘稠,此为伤津的关键。体内缺水时,就会出现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小便黄少、心烦胸闷等症候。如果不及时治疗,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损伤,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全身无力、寡言少语等一系列状。
夏季选择药膳时,应当考虑上述这些特点,以健脾燥湿为主,再适当加些清泻心火的食物或中药,比如黄瓜、苦瓜冬瓜、丝瓜、西红柿、绿豆、莲子、白扁豆、生薏仁、茯苓、怀山药、苍术、金银花、车前草等。夏天脾胃消化功能较弱,人们容易不想吃饭,所以夏季药膳在总体要求上,是以"清淡甘平"为原则,有助于开胃消食,若此时运用冬令药膳,过多地吃温热油腻的食物,就会损伤脾胃功能、影响营养吸收,而引起身体不适。如果碰到夏季梅雨季节、气候潮湿多雨,则可适当选用一些芳香祛湿化痰的药膳,如袪湿消暑汤、菖蒲薏仁粥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