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饮食指南

(文末有平台特约中医医师,为大家提供精准有效的中医诊疗)

王敏

体质调养平台原创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朝刘禹锡

夏至节气介绍

今年的夏至节气是6.21~7.5,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阳气最盛。从这天开始,我们迎来了真正的炎夏。夏至后天气越发炎热,雨水也日渐增多,避免出汗后吹冷风,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养生要点:饮食宜清淡,增苦减酸,养肝肾,降心火。保持情绪愉悦,减少嗜欲,定心气。

养生要顺应天时,是自身的阳气、精神、情志也像现在自然界的万物一般舒展畅达,充满生机。春夏养阳,养生重在生发养护阳气,滋养阴精。

饮食调养

适宜:

小米、藕、黄花菜,海带、冬瓜、猪肉、百合、鸡蛋、苋菜、莴苣

夏至时节阳气极盛,阴气始生,此时气候高温高湿,疏肝理气、祛湿热最为要紧。郁郁寡欢,心情烦躁时,多吃些黄花菜、海带、玫瑰花、荔枝、萝卜缨等,行气解郁。

同时,冬瓜、绿豆、苋菜、莴笋、水芹、竹笋、空心菜等清热祛湿之品也宜常吃。

另外,应对初生之阴,还需食养,猪肉、百合、鸡蛋、牛奶、枸杞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今年丁酉盛夏,三股金气横行,60年一遇,这种气运不宜温补了呢,要避免气壮与肃杀之气相撞。即使要温补,寒去了最好马上就停。所以今年夏至咱就不按传统吃羊肉、吃荔枝这些大温补了,以免太燥生邪。只需小小振奋一下阳气,更多养肝血、心血,为盛夏的生长加加油吧。今年夏至扶阳,不宜大温补,但可以小小温煦肾阳。夏主心,夏至时养心安神也是重点,另外这段时间火毒湿重,所以还要祛湿才补得进去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少吃:

寒凉、辛辣燥热

进入盛夏,由于作息、天气、心情等原因很容易出现上火的现象,少食辛辣燥热之物,如火锅、串串、烧烤等。

在清热的时候不能太凉,寒凉食品可以通过加姜进行炒、煮、炖等方法减少寒性,尤其是女性。

夏至时节,刚从树上摘落的荔枝最为新鲜,水分丰盈,好吃的不得了。古人云:“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还有更妙的,荔枝的核可补肾,荔枝的壳可下火,取荔枝核和壳煮水喝,也是补肾阴的一种小方法。

记得:再喜欢也不可过,荔枝肉吃多了特别容易上火,一天不超过15颗即可。

夏至后,一直到整个夏天结束,雨水增多,一定是湿气最重的时候,湿邪困脾,容易损伤人体阳气,特别是脾胃之阳气。

养好脾胃,积累能量,从给胃减轻负担的角度来说,被煮的稀烂的粥,为被胃消化后的食糜差不多状态,胃不再需要对其进行研磨、消化,可以直接送入小肠进行吸收。喝粥本身没有错,可以试试小米粥。小米味甘色黄,两者皆入脾胃,《本草纲目》中说它:“治反胃热痢,补虚损,开肠胃”。北方妇女生宝宝、坐月子,是不吃荤的,主要是吃小米粥。

养胃需要软濡,但不能一味都是软的,那样消化功能会退化。养胃粥中适当加入药食同源的中药。比如黑芝麻、红枣、薏仁、山药、莲子等。

想要增强身体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早上可以喝一碗粥,体质调养平台特针对不同体质人群推出九种体质调养粥,针对立夏节气,加入养心清肺药食同源食材,这样可以有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的作用。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文末下方留言,由王敏医师先为您辨识体质类型)

想要了解每种体质适宜的调养粥,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hx/77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