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心悟第十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

第十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解表方药

凡以解除表邪(外邪)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叫做解表药或解表方。解表药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走表,以解除侵犯肌表的外邪,从而消除表证。这种解除表邪的功效,主要是通过发汗来达到的。

解表方药主要用于表证,症见风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脉浮等。此外,还用于表邪外闭、麻疹不透或喘咳;伤风头痛、牙痛或目赤;水肿或其它病证兼有表证者。

表证有风寒和风热两大类型。解表药根据它们的不同特性,也可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类。

应用时必须根据表证的类型、病人的体质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解表药,并作相应的配伍。如风寒挟湿或痹证初起,当选用兼能祛风湿的发散风寒药,并可与祛风除湿药配伍;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当选疏散风热药,并可与清热及解毒药配伍。气虚、阳虚而有表证,当与补气、助阳药配伍;阴虚、血虚而有表证,当与补阴、补血药配伍。解表药大多味辛芳香,不宜久煎,以免损失药效。一般不宜用于多汗,热病伤津及阴虚发热等,以免耗散阳气或劫伤阴血。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发汗力一般较强。主要适用于感冒风寒所致的恶寒,无汗、头痛或身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等。对于风寒挟湿、痹证初起,感寒头痛以及水肿有表证的也多应用。

由于其发汗作用较强,故不宜应用解表药的疾病,更应慎用或禁忌。

生姜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除去须根切片。生用、捣汁或煨熟用。

辛,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煨熟用长于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1、用于风寒表证,可加入辛温解表剂中增强发汗散寒的功效,如桂枝汤。

风寒轻证可与红糖煎汤热服;或与葱白配用,如连须葱白饮(生姜、葱白)。

2、用于胃寒呕吐,可单用;或与半夏配伍,以增强温中止呕的功效。亦

可用于胃热呕吐,与竹茹、黄连等配用。但煨姜不用于后者。

3、用于风寒咳嗽,常配伍其它散寒止咳药用。

4、用于炮制半夏、天南星,以制其毒;或用于服半夏、天南星引起的喉

舌麻痹、疼痛等不良反应。

鲜姜、生姜皮、生姜汁都为一物,而鲜姜为新鲜的生姜,内含水份多,善于横行而发散风寒于外;生姜皮为生姜之外皮,性反辛凉,善行皮肤之水;生姜汁为新鲜生姜捣细取汁,为散中寒而治胃寒作呕之品。

3-9克

含辛辣素、姜油(主要成分为姜油醇、姜烯等)。所含挥发油能促进外周血液循环,引起解热发汗。姜油能反射地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有健胃祛风作用。大量服用生姜,可引起口干、喉痛,吸收后由肾排泄,还能刺激肾发炎。

麻黄

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因味麻、色黄故名。麻黄去节叫净麻黄。干燥茎枝供药用。

辛、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为发散风寒,发汗平喘而寒重于风(寒重无汗)的主药(蜜灸后发汗功效减弱,略有润肺的功效)。

1、用于感冒风寒,表实无汗的证候。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也用于风疹搔痒,可与薄荷、蝉蜕等配伍,以祛风止痒。

2、用于风寒外闭,肺气不宣的喘咳。常与杏仁、甘草配伍,以增强宣肺平喘及止咳的作用,如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风寒外闭,痰饮蓄肺的喘咳,也可与干姜、细辛、半夏等温肺散寒、燥湿化痰药同用。若属热邪壅肺的喘咳,仍可用本品同石膏、黄苓之类配伍,取其清宣肺热而止咳喘。

3、用于水肿有表证。可与生姜、紫苏、茯苓等配伍。

麻黄为解肌发汗之要药,但麻黄节反有止汗之功,如须发汗力强可以去节。

外感风寒的轻证不宜用,高血压及失眠、心悸、肺虚喘咳等慎用。老人、虚人或小儿适用灸麻黄。

2-9克

含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和挥发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还有利尿作用。挥发油有发汗的作用,并能抑制流感病毒。

麻黄碱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大体和肾上腺素相似,但也有不同特点;如对神经中枢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收缩皮肤粘膜和内脏血管、升高血压、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多数平滑肌等作用较弱,但持久。

桂枝

为樟科桂树的干燥小枝故名。但桂枝的嫩枝或尖端升发力最强,发汗力较大,故又叫桂枝尖或嫩桂枝,粗而成柴者,发汗力较弱。切断生用或蜜灸用。

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散寒解表(为发散风寒而风重于寒,且有汗的主药),温中止痛,助阳化气。

1、用于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配伍,使其既能散寒解表,又不致汗多伤阴,如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灸甘草)。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以及经闭腹痛、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可与附子、羌活、防风同用;胃寒腹痛,可与白芍、生姜同用;血寒经闭腹痛或痛经,可与当归、川芎同用。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脾阳不足,水湿不化所致的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配伍,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灸甘草)。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等配伍,以助阳化气、利水。

3-9克。可重用至15克。

不宜久煎。本品性质温燥,能伤阴、动血、助热,故阴虚体质、出血证和孕妇胎热等忌用。

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桂皮醛、桂皮酸等。本品能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使血液流向体表,有散热和发汗作用,但散热、发汗作用缓和,所以配解表药以发汗,配收敛药以止汗。

有强心、镇痛、解痉(主为内脏平滑肌)以及促进体温升高的作用。挥发油对葡萄球菌、炭疽杆菌、沙门氏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细辛

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因其根极细,味极辛故名。产于辽宁、吉林省为佳,又称北细辛。夏季采收,阴干,切段用。

辛温而烈。归心、肺、肝、肾经。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主治阳虚之体兼感寒邪,发生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四肢关节不灵以及阴寒冷痛之症。

1、最适用于阳虚外感,寒邪入里而见无汗、恶寒、发热、脉沉等。常与麻黄、附子配伍,以共奏温经散寒的功效,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若用于感冒风寒或风湿所致的头痛、身痛,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风寒头痛和齿痛。风寒湿痹、肢节冷痛,可与桂枝、附子、麻黄等配伍;风寒头痛,常与白芷、川芎配伍。至于齿痛,除可与藁本、白芷配伍,用于风冷齿痛外,亦可与石膏、蔓荆子配伍,用于胃火齿痛。现代也用于拔牙和脓肿切开。以本品配生半夏、生南星、生草鸟等共研细末,酒精浸泡涂患处,有麻醉止痛的功效。

3、用于肺寒咳嗽、痰多清稀。常与干姜、五味子、半夏配伍,共奏温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如小青龙汤(麻黄、细辛、桂枝、干姜、半夏、五味子、白芍、甘草)。

4、细辛气盛味烈,既可疏散外风,也可驱逐里寒,散外风可与麻黄同用,驱里寒可与附子同用。如阳虚兼感风寒,可与麻黄、附子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5、又可用于口舌生疮。配黄连研末撒布患处。或单用本品研末,加水和蜂蜜调成糊状,敷于脐部。

本品辛烈,用量不宜过重,特别对于气虚自汗引起血虚者,尤须慎用。阴虚阳亢的头痛忌用。禁忌,本品反黎芦。

1.5-6克。外用适量。

细辛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黄樟油脑等。挥发油有解热、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有抑制子宫收缩、兴奋呼吸等作用。大剂量挥发油,经动物实验证明,可使中枢神经先兴奋、后麻痹、继而渐渐呼吸随意运动减弱,反射消失,使呼吸麻痹而死。乙醇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荆芥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因草小称芥原主产于荆州(今湖北省)故名。全草供药用或单用花穗。

辛,微温。归肺、肝经。散风解表(为发散风寒最平和之药,由于本品辛微温,所以又有发散风热的作用。其发散性能以荆芥穗为强),透疹,止血(止血须炒炭用)。

1、用于外感风邪,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目眩。属风寒者,常与防风配伍,以增强发散风寒的功能,如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柴胡、薄荷、羌活、独活、生姜、前胡、桔梗、川芎、茯苓、枳壳、甘草)。风热目赤,咽痛等,常与薄荷、牛蒡子、金银花等配伍,以疏散风热。此外,尚可用于疮疡初起有表证或疮疹搔痒。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而有表证者。属风寒者可与防风、麻黄配伍,以助散寒透疹;属风热者常与薄荷、蝉蜕、连翘配伍,以散风热,透疹毒。

3、可用于衄血、便血、崩漏出血等。常随证,配入其它止血药剂中。

荆芥穗发汗能力强,无汗多用;炒荆芥发汗力弱,有汗及体虚时用之;至于荆芥炭偏入血分而去血中之寒,全无发汗之力。

3-9克

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混旋薄荷酮等。煎剂内服,能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有微弱的发汗解热作用。实验证实,荆芥炒黑或炭后能使出血和凝血时间大大缩短。此外,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防风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为御风之要药故名。根供药用。

辛、甘,微温。归肺、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主治感受风邪而发生的有汗发抖,以及破伤风,产后风等。

1、主要用于感冒风寒所致的头痛、身疼、恶寒等。常与荆芥相须为用,或与紫苏配伍。均可增强祛风散寒的作用。若属风热壅盛,目赤肿痛之证,亦可用本品与荆芥、薄荷、黄芩等配伍,以祛风清热。

2、用于外感风湿或风湿痹痛。常与羌活、独活、川芎等配伍,以增强祛风除湿和止痛的功效,如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蔓荆子、灸甘草)。

3、可用于破伤风。常与天南星、天麻配伍,内服或外敷,取其祛风止痉,如玉真散(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天南星)。

①无汗恶风用生防风,有汗恶风用炒防风,去血分之风用防风炭,风寒皆具用荆芥、防风。②荆芥、防风为祛风寒之要药,但荆芥偏去外感之寒,防风偏去外感之风。③防风善于疏泄,如与甘草同用,可解砒霜、乌头和芫花毒,以及食物中毒。④痉病不因于外风影响者慎用。

3-9克

含挥发油、有机酸、甘露醇、糖等。实验动物证实有中等程度的解热作用。有祛风镇痛和利尿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枯草杆菌等细菌有强烈的抗菌作用,并对流感病毒、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临床上用本品配合绿豆、红糖、甘草煎服,治疗砷中毒,能使砷从尿中排除。

紫苏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因茎叶色紫,功能疏畅气血故名。茎、叶、子供药用。苏叶连嫩叶、嫩梗切碎晒干用。苏梗采后除去皮及枝,晒干生用。

辛,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苏叶、苏梗、苏子、紫苏都为一物。苏叶为单用叶,主发散风寒;苏梗为单用茎,长于理气安胎;苏子为单用果实,偏于降气而化痰镇咳;紫苏为茎叶同用,则发散而兼理气。

1、用于感冒风寒,恶寒无汗或兼有咳嗽、胸闷的证候。用以发汗解表,常与荆芥、生姜配伍。若兼有咳嗽,常配杏仁、前胡,如杏苏散(杏仁、苏叶、生姜、前胡、桔梗、枳壳、半夏、橘皮、茯苓、大枣、甘草);兼有气滞胸闷,常配香附、陈皮,如香苏饮(香附、紫苏、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2、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又可用于妊娠恶阻,恶心呕吐,胸腹满闷,胎动不安,常与行气和胃的陈皮、砂仁配伍,有安胎的效果。

3、用于进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呕吐、腹泻。可大量单用或配生姜、大蒜煎服。

3-9克。可重用至30克。

含紫苏油,其中主要成分为紫苏醛。发汗解热主要是扩张皮肤血管和刺激汗腺所引起。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有化痰止咳平喘作用。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有健胃作用。紫苏油有很强的防腐作用。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白芷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产于四川(川白芷)、浙江(杭白芷)和黑龙江(兴安白芷)。春秋间叶黄时采挖根供药用。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散寒通窍,祛风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常与荆芥、防风等配伍应用。又为治鼻渊头痛的要药,常与苍耳子、辛夷等通窍药配伍。

2、常用于风邪所致的眉棱骨痛、头风痛和牙痛。可单用;或与川芎、防风等配伍,以增强祛风止痛的功效,如川芎茶调散(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羌活、细辛、防风、甘草)。有热者,可配黄芩、石膏。

3、用于痈肿疮疡,未溃者能消散,已溃者能排脓。如治乳痛肿痛,常与瓜蒌、贝母、蒲公英等配用,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4、用于寒湿白带。常与白术、茯苓、乌贼骨等健脾、利湿、止带药配用。此外,亦可用于皮肤搔痒证。

3-9克。

兴安白芷含挥发油、白芷素、白芷醚等,川白芷含挥发油、川白芷素、香柠檬内酯等;杭白芷含香柠檬内酯。

白芷素对冠状动脉有明显扩张作用。川白芷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羌活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根茎或根供药用。

辛、苦,温。归膀胱、肝、肾经。发汗散寒,胜湿止痛。

1、用于感冒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常与防风、细辛、白芷同用,以增强发汗散寒、止痛的功效,如九味羌活汤(羌活、苍术、白芷、细辛、防风、川芎、黄芩、生地、甘草)。

2、用于风湿痹痛,以项背、肢节等身体上半部疼痛酸楚较重者最为适宜。常与防风、姜黄等配伍,共奏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如蠲痹汤(羌活、姜黄、防风、黄芪、当归、赤芍、甘草)。

3-9克。

含挥发油。煎汤或酒浸,可以治疗颜面神经麻痹。对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藁本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根茎供药用。

辛,温。归膀胱经。散寒止痛,祛风胜湿。

1、用于感冒风寒所致的头痛、巅顶剧痛,痛连齿颊和偏头痛等。常与白芷、川芎同用,如神术散(苍术、藁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灸甘草)。

2、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常与羌活、防风、苍术等祛风除湿药同用。

3-9克

含挥发油。对中枢神经有镇静、镇痛作用,并有轻度降压作用。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辛夷

为木兰科落叶灌木,干燥的花蕾如毛笔状,入药用其未开放之花蕾。

辛、温。入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为疏风解表,利窍通鼻之要药(细辛、辛夷都以辛名,但细辛偏于通周身之气,辛夷偏于通鼻之气)。

多用于鼻病,如鼻渊所致的鼻寒,不闻香臭、流涕腥臭等。属于风寒者,常与细辛、白芷、藁本等配用,如辛夷散(辛夷、白芷、升麻、藁本、细辛、防风、川芎、木通、甘草);属于风热者,可与薄荷、黄芩、苍耳子等配用,以清热通窍。现代用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上颌窦炎等鼻腔疾病,除以煎剂内服以外,又制成油剂、乳剂和散剂局部应用,疗效较好。

3-9克。外用适量。

含挥发油,其中成分为柠檬醛、丁香油酚、茴香油等。其挥发油有收缩鼻粘膜血管的作用,故多用以治疗各种鼻病,特别是对过敏性鼻炎、副鼻窦蓄脓有较好疗效。所含挥发性成分有降压和收缩子宫的作用。对常见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葱白

为多年生草本。近根部的鳞茎供药用。

辛,温。归肺、胃经。发散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1、用于感冒的轻证,常与淡豆豉配伍,如葱豉汤(葱白、淡豆豉)。偏于风寒者,常与生姜配用。如连须葱白汤(葱白、生姜。主治感冒风寒轻证)。

2、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症见腹泻,厥冷,脉微者。常与附子、干姜等同用,即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寒凝气阻,腹部冷痛,或小便不通者,亦可用本品炒熟,外熨脐腹。

3、用于疮肿疔毒,可与蜂蜜捣成糊状外敷,亦可单用,捣烂敷患处。

2-8枚。外用适量。

不宜与蜂蜜同服。

含挥发油(葱油),其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能促进汗腺分泌,有发汗作用。能轻度刺激支气管分泌,有祛痰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健胃作用。对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常见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还能杀灭阴道滴虫。

石胡荽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石胡荽,又名鹅不食草。全株药用。

辛,温。归肺、肝经。散寒通窍,止咳化痰,止痛,解毒消肿。

1、用于鼻渊所致的鼻塞、涕多、头痛等。内服、外用均可,常与辛夷、苍耳子等配伍。现代用于感冒风寒,鼻塞流涕或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以鲜草揉烂塞鼻(半小时左右取出),或捣汁滴鼻,或制成10%软膏涂鼻腔。

2、用于风寒咳嗽或寒痰咳嗽。可与生姜、紫苏、陈皮同用,以增强散寒化痰的功效。又可用于百日咳、咳嗽痰多。单用本品制成糖浆服,有一定疗效。

3、用于疮痈肿毒和蛇咬伤。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与蚤休、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配用。

4、用于跌打肿痛,风湿痹痛。可浸酒服或外搽。亦可与活血止痛或祛风除湿药配伍。此外用本品塞鼻取嚏,还有退翳明目或截疟的功效。

3-9克。外用适量

本品含蒲公英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等。挥发油和乙醇提取液有止咳、化痰、平喘作用。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和流感病毒杆菌有抑制作用。

(二)辛凉解表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发汗力一般较弱。主要适用于感冒风热,或温病初起。症见恶风、发热、有汗、头昏、脉浮数等。麻疹不透,风热目疾或咽喉疼痛等病证也多应用。

由于其发汗力较弱,故一般无伤阴耗液的弊病,亦无严格的禁忌。

薄荷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茎、叶供药用。生用、炒用、炒炭用。如入煎宜后下。

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

1、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风,头痛、无汗,以及温病初起有表证者,常与荆芥、金银花等祛风解表、清热解毒药配伍,如银翘散(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穗、淡豆豉、桔梗、竹叶、甘草)。

2、用于感冒风热或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头昏,目赤羞明,或咽喉肿痛。前者,与桑叶、菊花、黄芩配用;后者,可与荆芥、牛蒡子、桔梗配用。

3、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风疹、皮肤搔痒等。可与荆芥、牛蒡子、蝉蜕等配伍。

4、还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肿痛。可与柴胡、白芍等疏肝柔肝药配伍。

无汗用薄荷叶,有汗用炒薄荷;如兼肚胀则宜理气,可用薄荷梗;如肝热上扰于目,发生目赤肿痛则用薄荷炭。

3-9克

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薄荷脑、薄荷酮。挥发油小量内服,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并能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能促进肠蠕动,缓解肠管痉挛。作用感觉神经末稍,可使其感觉迟钝,有镇痛、止痒作用。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体外试验,对阴道滴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牛蒡子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因牛喜在其旁而食其子故名。成熟种子入药。生用或炒熟捣碎用。

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利咽,透疹,消疮肿。

1、用于风热所致的咽喉肿痛。常与薄荷、荆芥、甘草等配伍,以增强散风热、利咽喉的功效,如牛蒡汤(牛蒡子、薄荷、荆芥穗、防风、大黄、甘草)。

2、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热邪壅滞之证。常与薄荷、蝉蜕、连翘同用,以增强解毒透疹的功效。

3、用于疮疡肿毒兼有风热或便秘者,可与清热解毒药配伍应用。

玄参、山豆根、牛蒡子都能治咽喉肿痛,但玄参偏潜降阴火;山豆根清肺胃实火;牛蒡子主治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肿痛。

3-9克

含牛蒡甙、脂肪油、维生素A、维生素B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有利尿作用。

本品因有滑肠作用,故便溏者慎用。

蝉蜕

为蝉科昆虫黑蚱(蝉)的外壳入药。

甘,寒。归肝、肺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痒,退翳明目,息风止痉。

1、用于感冒风热或温病初起有表证者。可与荆芥、薄荷、金银花等配用;表里热盛者,并用石膏,以清解表里之热。风热所致的失音、咽痛,则常与胖大海同用。

2、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以及风疹、风疹块,皮肤搔痒。前者,常配牛蒡子、薄荷、葛根等以透发麻疹;后者,常配白蒺藜、荆芥、防风等以祛风止痒。

3、用于风热目赤或翳障。前者,常与菊花、木贼、白蒺藜配伍,以疏风明目,如菊花散(白菊花、蝉蜕、白蒺藜、木贼、羌活);后者,常与石决明、赤芍、当归等配伍,以退翳明目。

4、用于破伤风和小儿惊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常与天麻、全蝎、天南星配伍,如五虎追风散(蝉蜕、全蝎、天麻、僵蚕、天南星);小儿惊风、发热、抽搐者,可与钩藤、僵蚕、黄芩配伍,以清热息风。

3-9克。用于息风止痉,可用至30克。

含大量甲壳质。有镇静作用。能降低反射反应和横纹肌紧张度,并对神经节有阻断作用。

凡动物的壳多质重性降,偏于镇惊,唯蝉蜕壳反轻,兼能上升以宣散。

附:白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刺蒺藜的果实,炒黄去刺供

药用。性味辛苦微温,归肝经。能祛风止痒、明目及疏肝解郁。用于白癜风、风疹搔痒,可与僵蚕、蝉蜕、防风配伍;前者,也可单用。又用于风邪所致的目赤多泪,目生翳膜,以及肝气郁结,胸胁不舒或乳汁不通。常配伍疏风明目或行气舒肝药应用。用量3-9克。

木贼

为木贼科多年生常绿草本隐花植物木贼的全草,夏季采收,除去须根供药用。

甘、苦,平。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1、主要用于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翳障等。风热目赤多泪,可与菊花、白蒺藜配用;风热翳障可配蝉蜕、谷精草、黄芩,如神消散(木贼、蝉蜕、谷精草、苍术、蛇蜕、黄芩、甘草)。

2、用于便血、痔疮出血。宜与黄芩、地榆、槐角之类清热止血药配用。

3-9克

含大量硅酸盐,并含烟碱、二甲基矾、木贼酸、黄酮甙、鞣质等。所含硅酸盐和鞣质有收敛作用,从而对于接触部位有消炎和止血的效果。

桑叶

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桑树的叶。深秋霜后采收,晒干。生用或蜜灸用。

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1、用于感冒风热或风温初起,发热、头昏、咳嗽等,常与菊花、薄荷、

桔梗等配伍,以疏散风热、宣肺止咳,如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甘草)。燥热咳嗽,也可用本品与栀子、沙参、浙贝母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药配伍。

2、用于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可单用煎汤洗,亦可与菊花、

决明子、车前子配用。若为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可与黑芝麻炼蜜作丸服,如桑麻丸。

6-12克

含异槲皮甙、有机酸、胆碱、胡萝卜素、维生素B1等。有降低血压和利尿作用。对动物实验性高血糖症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伤寒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又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菊花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药用处方主要分黄菊花、白菊花两种。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疏风清热、明目,平肝阳,解热毒(疏散清泻的功效黄菊花较强,白菊花兼能养肝)。

1、用于感冒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昏、头痛等。常与桑叶、薄荷配伍;发热盛者,可配黄芩、栀子以清热。

2、用于风热或肝热所致的目赤多泪或肿痛。风热所致者,常与白蒺藜、蝉蜕、木贼配伍;肝热所致者,常与夏枯草、栀子配伍;如属肝肾阴虚,眼目昏花者,常以白菊花与补养肝肾的枸杞子、熟地同用,如杞菊地黄丸(白菊花、枸杞、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3、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昏、目眩、头痛。可与石决明、白芍、钩藤等平肝潜阳药配用。

4、用于热毒疮肿。可与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配伍。内服或外用。

9-15克。外用适量。

含挥发油、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黄酮类、微量的维生素A类物质、维生素B1等。

有镇静、解热作用。能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有扩张冠状动脉及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感冒病毒及皮肤真菌等有抑制作用。

蔓京子

为马鞭草科多年生落叶灌木,因枝叶柔细如蔓状而药用其子故名。

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祛风止痛、明目。

1、主要用于风热所致的头痛,偏头痛,痛连齿颊。常与川芎、菊花、防风等配伍,以增强疏风热及止痛的功效,如菊芎饮(菊花、川芎、蔓京子、羌活、防风、旋复花、枳壳、石膏、甘草)。单用本品浸酒服,亦有一定疗效。

2、用于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或昏暗多泪。可与赤芍、草决明、菊花等活血、疏风药配伍。亦可用于虚证的目暗、头昏,可与益气补血的党参、黄芪、当归配伍。

3、也可用于风湿痹痛,肢体拘挛。可与防风、秦艽、木瓜等配伍,共奏祛风活络、通痹止痛之效。

3-9克

含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及维生素A类物质。有镇静、止痛作用。并能调节体温中枢,有退热作用。

淡豆豉

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成熟种子的发酵制品。最普遍的制法,常于夏季将黑大豆洗净蒸熟摊席上,用桑叶、鲜青蒿盖面,使发酵成黄色后取出,去桑叶、青蒿,拌以清水,放瓮内,封口置露天晒三周,取出晒干供药用。

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疏散表邪,除烦。为提升浮邪外达之药,故可解表发汗。

1、用于感冒风寒的轻证,常与葱白同用。若用于感冒风热,常与薄荷、桔

梗、连翘配伍,如葱豉桔梗汤(葱白、淡豆豉、桔梗、薄荷、连翘、栀子、淡竹叶、甘草)、银翘散(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穗、淡豆豉、桔梗、竹叶、甘草)。

2、用于热病后胸中郁闷,心烦不眠。与栀子同用,以增强清热除烦的功

效,如栀豉汤。

3、淡豆豉味淡不咸,可透邪外达,无汗时多用;香豆豉是将豆豉炒香,

以宣肺气而排邪,有汗时多用。豆豉多为食品,不作药用。

淡豆豉的另一种制法,每50公斤黑大豆,用苏叶2公斤,麻黄2公斤,水浸汁,将黑豆煮透,药汁煮干,倒入竹匾内,晒至八成干后,装入大坛内封口,夏季三天,冬季五天,待其充分发酵,取出晒至将干,再行蒸透,晒干药用,其性味辛温,解表力较强,主要用于外感风寒。

9-15克

含脂肪、蛋白质和酶等。

葛根

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的根供药用(生用或煨用)。

甘、辛,凉。归脾、胃经。发表解肌、升阳、透疹、生津(煨葛根长于升发脾胃清阳)。

1、用于外感发热,项背强痛者。外感发热,热盛头痛,常与柴胡、石膏配伍,如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羌活、白芷、石膏、黄芩、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甘草)。外感风寒、项背强痛,无汗恶风,常与麻黄、桂枝配伍。如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白芍、大枣、甘草)。现代用本品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项强痛,也有较好疗效。

2、用于麻疹初期,透发不畅。常与升麻、牛蒡子、蝉蜕等同用。

3、用于热病口渴,或消渴证。常与天花粉、麦冬配伍。

4、用于热痢、腹泻而发热者。常与清热燥湿的黄芩、黄连配伍,如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灸甘草)。亦可用于脾虚腹泻或口渴不饮水者,常用煨葛根与党参、白术配伍,以补气健脾、升阳止泻,如七味白术散(白术、茯苓、人参、葛根、藿香叶、木香、甘草)。

①石膏、葛根皆有解肌热之功,而石膏所治肌热为胃热外达所引起,脉象洪大,口渴喜饮;葛根所治肌热为外感风热发生脉象浮数,口渴少饮。②生葛根称粉葛根,干者称干葛根。生葛根解肌生津力强,干葛根退热生津力弱。煨葛根发散力弱。除有较强的退热作用外,还能升提清气而止便泻。

9-15克

含黄酮类,为葛根素,葛根黄甙、大豆甙、大豆黄酮等,并含大量淀粉。

有解热、降低血糖和温和的降压作用。能扩张脑血管、冠状动脉血管,增加脑动脉、冠状动脉流量。葛根黄酮有拮抗因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反应。大豆甙具有镇静作用。水煎服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柴胡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因茎色稍赤似前胡,坚硬如柴故名。但柴胡嫩的叫嫩柴胡,春季采的为春柴胡,南方产的为南柴胡,北方产的为北柴胡。全草及根供药用。生用,酒炒用或醋炒用。

苦、辛,微寒。归肝、胆、心包络、三焦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醋炒用于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1、用于感冒发热或热在半表里所致的寒热往来。前者常与葛根配伍;如

柴胡汤(柴胡、甘草)则仅与甘草同用。后者,常与黄芩配伍,如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疟疾的寒热往来,亦可应用,常与黄芩、青蒿等配伍,以清热截疟。

2、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或月经不调、痛经、月经延后等。常与白芍、当归配伍,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如逍遥散(柴胡、薄荷、白芍、当归、茯苓、生姜、灸甘草)。若属肝胆湿热郁结所致的胁肋疼痛,则常与栀子、茵陈、郁金、香附等清热除湿、疏肝药配伍。

3、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常与升麻、人参、黄芪配伍,以益气升陷,如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灸甘草、柴胡、升麻、当归、陈皮)。

①阴虚火旺、肝胆上亢所致的证候及虚人呕吐等忌用。②和解少阳配黄芩,疏达肝气配当归,升提正气配升麻、黄芪。③柴胡生用为和解药中常用之品,但经酒炒其升发力量更大,醋炒则升发力量减弱。④龙胆草、柴胡皆可疏肝理气,但龙胆草多用于实火,柴胡常用于虚火。⑤茵陈、柴胡皆有清热作用,两药皆可去肝胆实热,但茵陈柔和,对阴虚之体复感热邪,用之较宜,故凡不能受柴胡之刚燥时,可用茵陈代之。

3-9克。

含柴胡酮、皂甙、挥发油、脂肪油、芸香甙、固醇等。对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疟原虫生长发育。还有利胆、抗脂肪肝和抗肝损伤的作用。粗制皂甙部分动物口服后,有镇静、镇痛、镇咳、降压作用;又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回肠收缩等。煎剂有解热作用。实验证明,退热作用平稳可靠、且退热后不再回升;特别对弛张热,往来寒热有较好的效果。

本品含皂素,服后易引起呕吐,故宜与半夏同用。

升麻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因根叶如麻,性上升故名。根茎供药用。生用或蜜灸用。

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蜜灸升麻用于升阳举陷)。

1、用于邪郁肌表,痘疹或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伍,如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芍药、灸甘草)。若热毒较盛者,宜与牛蒡子、连翘、紫草等配伍,以增强解毒透疹之功。

2、用于阳明胃热所致的头痛、牙痛、口舌生疮,以及咽喉肿痛,热毒发斑,疮疡肿痛等。胃热所致的病证,常与石膏、黄连配伍,如清热散(黄连、升麻、生地、牡丹皮、当归)。咽喉肿痛,常与玄参、桔梗配伍,以解毒利咽。热毒发斑与疮肿,常与大青叶、连翘、赤芍、丹皮配伍,以解毒凉血。

3、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证。常与柴胡、人参、黄芪等配伍,如补中益气汤。

3-9克。

升麻为升透邪毒由下向上、由内外达的主药。故阴虚火旺及痰多喘满气逆者忌用。

含升麻苦味素、升麻碱、升麻醇、水杨酸、鞣质、咖啡酸、阿魏酸等。升麻对结核杆菌及常见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兴安升麻有解热、镇静和降压作用。对动物离体肠管和妊娠子宫有抑制作用,对膀胱和未孕子宫有兴奋作用。补中益气汤有兴奋子宫和增强子宫及其附近组织的张力等作用,去掉升麻、柴胡则作用减弱。

二、解表方

(一)辛温解表方

桂枝汤出《伤寒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解肌散寒,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

本方系辛温解表,以治外感风寒而风重有汗的主要方剂。方中以辛温的桂枝去卫分之风而发散风寒;以酸寒的芍药和营分之液而止汗;更以生姜助桂枝以散风寒,大枣助芍药而止汗出,甘草扶正达邪以助诸药。诸药相合,凡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证如上述者,可投本方。

麻黄汤出《伤寒论》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解表散寒,发汗平喘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脉浮紧

本方是辛温解表,伤寒无汗的主要方剂。因此,凡外感风寒始于肌表,致使气血凝滞,毛窍闭塞,内热不得外泄,痰湿入肺而无法排出,故病人表现恶寒颤抖,精神倦怠、头痛身疼,呼吸增数,无汗而喘等症状,宜以本方投人。方中以麻黄发散太阳之风寒,桂枝入卫分而解肌表,麻桂相合可增强发汗解表之功;更以杏仁降肺气助麻黄以定喘,甘草和诸药而解热毒。诸药配合,凡见上述病症,可以加减应用。

但本方发汗力较大,如用不当,则变证蜂起,或汗出亡阳。因此,临床应用时,必须于以注意。

本方药味少,临床应用时,可随证加减。

荆防败毒散出《医学正传》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茯苓川芎甘草党参薄荷生差

解表散寒,祛湿发汗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或微汗,咳嗽有痰,肢节疼痛;或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

本方为扶正达邪之剂。方中以荆、防发散风寒;二活温化寒湿;又以二胡助透风寒湿邪外达;配以枳壳、茯苓、桔梗、川芎化湿理气;生姜、薄荷散寒止咳清头目;甘草和中;并在一派表散药中,用党参一味以扶正气,正气一足,则毒随汗而解;如体质不虚,党参可以不用。综观上述,本方为风、寒、湿三者俱见时使用为宜。

小青龙汤出《伤寒论》

麻黄桂枝干姜五味子细辛半夏芍药甘草

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痰多而清稀。

本方主治风寒外束,水饮内停所致的咳喘。方中以麻黄散寒宣肺以定喘;桂枝辛温解表以祛风;以干姜、五味子温化寒饮而敛肺气;细辛、半夏疏通气机而降逆;这种开、敛、升、降之法,对风寒外束,水饮内停者,实有调和肺气,和解营卫之功;最后佐以芍药助五味子以防肺气之耗散,甘草和药性,以助诸药之功。本方对外感热邪引起的咳喘,以及劳伤咳喘不宜应用。

大青龙汤出《伤寒论》

麻黄桂枝石膏杏仁甘草生姜大枣

解表发汗,清热定喘

外感发热,恶寒俱盛。表现恶寒发热,口渴无汗,脉象浮紧有力,口红,苔白,热甚烦躁,以及风寒所致慢性支气管炎。

本方为麻、桂二方去芍药加石膏而成。本方所主系因风寒两伤、营卫同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烦躁的表寒兼里热之证。治寒宜以麻黄,祛风不离桂枝,因其无汗,故去芍药不欲其收。因其里热盛而烦躁,故用石膏之辛以解肌热,以寒清胃火,以甘生津液;杏仁泻肺定喘,甘草和解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数药配合,凡见上述之症俱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如仅见其一,本方则非所宜。

苍耳子散出《景岳全书》

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

散风通窍

风热上攻所致的鼻渊、流鼻

本症系由风热之邪袭于脑腔鼻窦而引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鼻炎症。故方中以辛夷散风热,通诸窍,使胃中清阳上行头脑;苍耳子疏风除湿,以助辛夷上通头顶,外达皮肤;白芷散风除湿、通窍发汗,以助前药之力;因风热之邪侵犯头部,故又以薄荷清散风热而利头目。诸药配合,凡见风热上攻所致的鼻渊,流(脓)涕,皆可加减使用。

防风通圣散出《宣明论》

防风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炒栀子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

解表清里,调气和血

风热壅盛,肌肤壮热,高热不下,表里俱实,便干尿赤,舌质红,舌面干,苔黄燥,脉象洪数有力。

本方为汗下兼施,表里双解之法。故方中以麻黄、防风、连翘、薄荷发散表邪,使热邪由体表而散;石膏、栀子、黄芩、桔梗清解里热,使里热之邪由内而解;更以大黄、芒硝、滑石、甘草通腑气,利二便,釜底抽薪,使热下行;因热邪炽盛,耗伤气血,故用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调补气血,扶正达邪。凡见肌肤壮热,表里俱实之证,皆可化裁使用。如气血未伤者,归、芎、芍、术也可不用;大便不燥者,可减用硝、黄等。

(二)辛凉解表方

银翘散出《温病条辨》

金银花连翘淡豆豉荆芥薄荷桔梗牛蒡子竹叶甘草

辛凉透邪,清热解表

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头痛口渴,口红舌燥,咳嗽咽痛,精神倦怠,脉浮数等。

本方主治外感风热证。方中以金银花、连翘清风热,解热毒;淡豆豉透表热,使邪外达;荆芥、薄荷辛散风热;桔梗、牛蒡子、甘草清解热毒而治咽喉;更以竹叶清心火而生津液。诸药配合,适治上述病症。

桑菊饮出《温病条辨》

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甘草

解表清热,宣肺止咳

感冒风热或风温初起,咳嗽、微热,口红舌燥,精神倦怠,脉浮数。

本方为治外感风热之轻剂。方中桑叶、菊花清肝经风热,薄荷、连翘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桔梗、杏仁、甘草清肺气而止咳嗽;但因热邪伤津,故用芦根生津以助清热。本方力薄,应用时应作适当加减。

小柴胡汤出《伤寒论》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大枣甘草生姜

和解表里,扶正驱邪

外感引起的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因少阳证位于半里半表,在治疗上既不宜发汗,又不宜泻下,唯有采用和解之法最为妥当。方中柴胡透少阳半表之邪,黄芩清少阳半里之热,半夏降胃逆而和脾胃;又以生姜助柴胡散表邪,大枣助黄芩清里热,表里调和则病可愈。同时,更以人参、甘草健脾和胃,扶正达邪,使正气足而邪自出。

升麻葛根汤出《阎式小儿方论》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升透邪毒,解肌透疹

麻疹初发,或发而未透,发热恶风,喷嚏咳嗽,目赤流泪。

本方为升透邪毒由内达外的常用方剂。方中升麻提升透邪于外,葛根松肌达表,以助透邪,二者结合,为解肌透疹之妙法;芍药调和气血,甘草和药解毒,二者配合,既能和营,又能解毒。因而确有透疹达表,和营解毒之功。临诊时尚可随症加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bg/6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