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代表热,小暑代表是小热。民间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天气即将进入蒸煮模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
意思是说,小暑时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
由于炎热,蟋蟀离开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
老鹰因气温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就形象地概括了小暑湿热的特点,“煮”是“者”下水蒸,“暑”是“者”上日烤,都表示蒸薰般的炎热。
此时身上还没有大暑时湿热那般重,但已感到进入笼屉一般,热散不出去,汗出不来,身体会觉得非常憋得慌,难受。大家有没有觉得最近的天气就像蒸炉一样,把人蒸得极不爽利?
1、小暑宜夏藏
面对湿浊闷热的小暑,古人选择是避其锋芒。清代文学家李渔说,“应夏藏,闭门谢客”。
《易经》64卦中,小暑卦象是“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只有让心遁而后藏,避而后隐,才可以不为外热所惑,护全内阳,心定身安。此节气古人云:“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
凡事过犹不及,到了小暑得踩一踩刹车,尤其今年,三伏天将至,更宜夏藏。
趁着小暑这15天,保存有限的能量,体会一下暑夏安静恬淡的另一面,让生命的力量得以小暑忌“坐木”。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起,没事别老往各种木头椅子上坐,这是有道理的。
小暑与下一个节气大暑比较而言,炎热尚小也,所以称之为小暑。小暑时节,地下冷气上升,天上热气下降,寒热相搏。热盛则燥、寒盛则湿,这是大自然的寒流与热流相乘、相侮的表现。
小暑天气热而多湿,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但经太阳一晒,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建议夏日在户外的人,尽量不要坐在露天的木椅上,尤其雨后。带个薄垫子垫着坐,可以暂时隔开湿气,但也不要坐的时间过长。
2、小暑多健脾祛湿
小暑时,看似强壮酷热的盛夏,其实对脏腑来说,是很弱的。人体出汗多,消耗大,所以这个节气养生强调要注意避热解暑,内养脏腑。
首先,脾土中虚。
农历6月,是一年的中轴,正虚。中轴(脾胃)转动,四维(肝心肺肾)才能运转有序。另外,在湿与热的夹击下,脾胃会更加虚弱,此时需要好好健脾,才能更好的运化掉身体里的水湿痰饮。
然后,肾水不足。
小暑后,天地二气都是火,阳气耗散快,肾精就容易泄散,此时就不能温补了,清火、养肾水、才能涵得住火。积蓄,到了大暑伏天,才不会过于虚耗。
小暑之后马上就是三伏天,这时期饮食也有讲究!不妨多吃以下几种食物。
1、黄鳝
黄鳝性温味甘,属补性食物,有益气血、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
暑天湿气对寒性、虚性、湿性的人尤为不利,此时吃黄鳝,与“春夏养阳”的养生思想一致,能改善不良体质,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且民谚有云:“小暑黄鳝赛人参”,此时的鳝鱼不仅味美,滋补价值更高。
此外,适量吃黄鳝,对缓解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也有较好效果。
2、芡实
《本草经》中,写了这么一种食物,祛湿效果特别好,不是薏米,而是芡实。书中这样写道:“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
芡实可以得到好的“土气”,擅长补益脾肾,一提到祛湿,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红豆薏米,其实芡实祛湿的效果,比薏米还要好。
芡实是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我们老家管这个叫鸡头米,性平、味甘、涩。归脾、肾经,健脾止泻,祛湿止带。而且它补而不峻,防燥不腻,适合大多数人,也被称为水中人参。
古药书中说它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称为延年益寿的上品,认为具有“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暑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等作用。
芡实既能祛湿,又能健脾,相当于可以从根源处,缓解湿气的产生,让湿气顺利的代谢出去。
想要健脾祛湿的效果更好,推荐芡实和山药一起吃,这两个都有健脾的效果,但芡实更多在于祛湿,山药更多在于健脾,像阴虚体质,湿气又重,尤其是在夏天,喝上一碗山药芡实粥芡,有很好的健脾止泻、利水消肿作用。
现在人们生活普遍忙碌,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在为生计奔波,每天花费太多时间去调制养胃的食谱也不太现实,恰好这款糕能够帮你,快捷、方便、易携带,无论是出门在外、还是办公,来上一块。
这个糕是用糯米、薏苡仁、茯苓、白扁豆、山药、莲子、芡实、山楂、红枣这几种的食材做成的。
软糯,肉质细腻的垆土铁棍山药,不仅营养高于普通的山药,味道也好,甘甜,老人小孩都爱吃;
潮州的土地肥沃,养出来的芡实也是色白粒大的,散发一股清香的味道;白扁豆,可是祛湿解暑的佳品,也是脾胃喜爱之物。
薏苡仁我们都吃过,也就是薏米,有着生命健康之禾的美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是一种营养均衡的谷物,对于祛湿也有帮助。
莲子,味道甘甜,吃起来清新爽口,尤其是它的莲心,很下火,正适合夏季食用。
山楂,酸酸甜甜,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果脯果糕,像是上面油腻的东西吃多了,来两颗山楂,感觉瞬间就没那么腻得慌了。
但光有好的原料还不够,制作工艺也是很重要的,要保证其中的营养不流失,同时还得兼顾口感,找到好的比例搭配。
经过12道工艺,保留了原有食材的营养,在进行低温烘焙,咬上一口,充满糯米的清香,软糯香甜,咬上去不同于干得掉渣的糕点,这个吃下去也不噎得慌,而且是用的麦芽糖,甜度适中,吃不了太甜的朋友,也可以放心吃。
像是我们偶尔外面聚餐放纵一下,就可以来上一块。如果早上来不及吃早饭,吃两颗垫垫肚子也是不错的。
另外,小暑时湿热如煮,这是外湿,体内脾胃功能减弱,很多人会起小疹子,说明湿气很重了,可以试试南怀瑾老先生的这个方法。
南怀瑾先生在《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里提到一个药方:“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子,只有三味:艾绒、桂圆肉、花椒,性味都偏温热,且都归脾经,把脾胃的阳气补得妥妥的,能驱寒暖脾胃,特别适合阳虚、虚寒体质、脾胃虚弱的人使用。
首先准备三样材料,艾绒(我用的是南阳三年陈艾,效果更好,补肾阳散寒的劲头更大),桂圆肉(买点干桂圆,把核去了),花椒。
这三种东西,给它放料理机里打成黏糊糊的样子,可以捏住成球就可以了,艾绒可以分批次放,省的不好打,团成一个个比肚脐眼稍小一丢丢的球就可以了,做完可以用保鲜膜一个个的包裹起来,睡觉前,塞进肚脐眼里,敏感的就用保鲜膜,只要不让这个小球掉下来就行,这样温补肾阳的肚脐贴就完成了。
这三味性味都偏温热,且都归脾经,能脾胃的阳气补得妥妥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把脾阳补足,我们身体其他处的阳气才会充足。
这三味一结合,体内的寒气驱散了,阳气提升上去了,正适合炎炎夏日,阳气外泄严重的我们。
上热下寒的朋友,在贴肚脐的时候,先把脚底两个涌泉穴给贴上,可以把火引下来,就不容易上火了,小孩子不要贴,身体发热发炎时候也别贴,睡前贴上,第二天十点前给它取下来即可。
肚脐贴家庭装送礼艾脐贴气艾草贴淘宝月销量80¥69购买最后说一下使用期间的注意事项:
1.晚上睡前擦干皮肤贴上,第二天早上起床撕掉,最晚不超过上午10:00,长时间贴胶布,怕皮肤受不了,也给脾胃一个自我调整的机会。
2.对胶布过敏的人,可以用保鲜膜替代。
容易上火的人,贴了睡眠不好的人,加贴两脚心的涌泉穴,引火下行,清虚火,温暖脾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