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冬养三九,夏治三伏“,夏至来临,人体内的阳气由此也开始进入一年中最为旺盛的阶段,这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
冬病夏治·三伏贴·我们不一样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冬天人体气虚、阳气不足,像老慢支、哮喘等疾病往往在冬天诱发或加重,称这些病为“冬病”。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机体阳气旺盛,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经络穴位,可以使很多以“寒、湿、虚”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得到痊愈。
传承经典,用药考究广西中医院仁爱分院外治诊疗科、小儿推拿科、肿瘤科、耳鼻喉科、骨伤科、儿科等众多科室以“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等内病外治穴位贴敷的独特治疗方法已成为仁爱特色,每年夏季的”三伏天“和冬季的”三九天“,不少患者慕名而来。
为什么仁爱三伏贴会有那么多忠实粉丝呢?
仁爱三伏贴传承名老中医精制膏方,多年以来经过不断地改良,针对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科疾病、儿科疾病、慢性皮肤病、妇科疾病等配方推陈出新,根据不同的病症,辨证施治,三伏贴膏方采用通络、祛湿、补气血的精制药材,药量足,疗效明显。
三伏贴如何发挥最大的功效?
哪些常见的症状适合三伏贴?
看下文
↓↓↓
阳虚体质
这个夏天,把阳气养回来。
跟怕冷说拜拜~
阳虚指人体元阳不足,表现为一些慢性虚劳或虚损性疾病,例如:胃怕冷、慢性腹痛、宫寒不孕、痛经、闭经、面色晦暗、慢性盆腔炎,亚健康人群同样适合等等,三伏贴可以扶正祛邪,有效的调节人体机能。
过敏性鼻炎
忍不住的鼻涕,忍不住的鼻塞,再见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主要是寒湿或湿热重,湿气淤阻在上呼吸道。湿重主要和脾虚有关,三伏贴可以有效地散寒,调节脾胃虚寒。
三伏贴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简直就是福音,轻症的鼻炎患者坚持贴敷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而症状重的要配合其他疗法,也是很好的辅助治疗。
夏季颈间腰腿痛
贴一贴,再也不怕冷风吹
夏季人们在空调房里,一进一出,毛孔开泄很容易失调,也就比较容易感受风邪、寒气、湿气,引起颈部、肩膀、腰背、腿的疼痛,而三伏贴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效果。
痛经闭经
每个月的那几天不用愁
痛经闭经常见的病因主要是少腹的寒气、湿气和寒湿或气滞导致的瘀。三伏贴对于痛经闭经的改善,一方面通过药物的辛温发散,一方面通过穴位的作用,当然还有天地间的阳气。因此贴敷期间,务必忌口(忌生冷)。
脾胃不好肠胃感冒
看这里,看这里
夏季的溽(rù)热已悄然来临,有时突然出现的“头晕、头沉、目痛、恶心干呕、浑身酸沉、肠鸣、想拉却拉不出”,就是溽热惹的祸,出现这类症状,不妨试一试三伏贴。
小儿体虚易感
不用打针吃药
体质较差、体虚易感、厌食、消瘦、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遗尿、生长发育迟缓,怕吃药也怕打针的孩子,三伏贴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效果。
在此温馨提醒大家
通过“辨证取穴”来贴三伏贴
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但想要真正达到个性化取穴
将三伏贴发挥出最大的疗效
必须由专业医师辨证
仁爱三伏贴敷时间安排表
敷贴时间
夏至:年6月21日
初伏加强:年7月7日~年7月16日
初伏:年7月17日~年7月26日
中伏:年7月27日~年8月15日
末伏:年8月16日~年8月25日
末伏加强:年8月26日~年9月5日
敷贴科室
外治诊疗室(门诊三楼)
小儿推拿科(门诊三楼)
中医美容科(门诊三楼针灸4诊室)
中医理疗室(门诊三楼)
骨伤二科(四楼住院部护士站)
肿瘤科(四楼住院部护士站)
耳鼻喉科(东楼一楼)
导医—
外治诊疗室预约—
小儿推拿科预约—
温馨提示: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效果最佳。
三伏天贴禁忌人群
①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处于发作期;
②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急性发热期;
③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④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
⑤孕妇;
⑥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
⑦冬病夏治贴敷膏中的很多中药都是热性的,因此阴虚火旺、内热体质的人是不适合的。
贴后牢记1、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进空调房间,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运动,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拂。
2、每个人贴敷的具体时间长短应遵从医师的建议。一般来说,成人敷贴时间为4-6个小时,儿童贴敷时间为2-4个小时,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3、慎食辛燥食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荔枝等。
4、忌大量食用寒凉食物。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伤阳气。
5、慎食大量肥甘厚腻的食物。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食用大量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您一定不要错过哦!
我们在这里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