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篇之处暑时节益健脾祛湿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根据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处暑时节正处于四之气(7月22日至9月22日)内,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太阳寒水;寒湿加作于上一气的燥火,而这时候如果四之气受初之气太阴湿土的抑制,就会水郁而不发,湿而热蒸,湿热弥漫于四野,又受寒水之气,故尔容易疟疾,痢疾,洞泄。因寒湿之气较重,这一时节人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仅浑身会有沉重感,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进入秋季后,人体也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从立秋到秋分即为长夏,这时余暑未消,又因降雨频繁而湿气重,故有秋老虎发威一说。“处暑”期间,南方暑湿较重,暑湿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就容易感到疲乏。所以此时养生,益健脾祛湿。通过药膳、穴位疗法,帮助我们降服秋老虎。

药膳推荐——薏苡仁党参粥

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它还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就是从薏米中提取的,不过,与其涂在脸上不如吃到肚里,让它由内到外都滋补。此外,薏苡仁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

党参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补肺、益气生津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有较好疗效。《本草正义》记载,党参“与人参不甚相远”,“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若将薏苡仁与党参一起熬粥,既能健脾胃,又能祛脾湿,还能补气血,实在是一道不错的食疗佳品。薏苡仁党参粥的做法很简单,取薏苡仁30克洗净后滤去杂质,放入凉水中浸泡2小时;党参15克洗净后切成薄片,粳米克淘洗干净。将三者放入锅中,加水毫升。先用大火煮沸,锅开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30~40分钟。等到粥熟后,可依据个人口味放入冰糖调味。每天早餐时食用,不仅能祛湿健脾,还能补气补血,实在是物超所值的滋补佳品。

此粥滋补效果虽好,但大便燥结和气滞、火气大的人不适合吃。除了薏苡仁党参粥之外,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鲫鱼等。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多吃这类食物。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湿,在炒菜时,尤其是炒菠菜、芹菜、白萝卜等寒性或凉性的蔬菜时,可以适量放入一些花椒,但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平时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穴位疗法--推荐穴位足三里和阴陵泉。

阴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通过中医穴位贴敷、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穴位针刺、穴位埋线等方法可增强经络刺激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温补脾胃抵抗湿邪:

中医认为,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导致体内湿气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湿证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寒湿、暑湿、风湿等症状。湿证在天气潮湿时更容易发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晕重、身体倦怠、腰腿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见两眼腿脚浮肿、胸中郁闷、脘腹胀满、口淡、饮食无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这些都属于所谓的“湿气重”。

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

温馨提示

医院目前提供了五种预约诊疗方式,患者可通过现场自助机、电话、,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zz/77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