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我们最常说的就是脾虚,可是很多人对脾虚不以为然,往往觉得脾虚不能够实际感受到,脾虚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其实,这种想法完全错误的。
脾虚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入侵,同时影响人体的阳气,阳气决定人的寿命。所以,脾虚让你的寿命缩短。
其实脾虚可以从人的嘴巴和其他地方发现,只要好好看看这些地方,就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我们今天就一同看一下为什么脾虚折寿?怎么看脾虚?
一、脾虚是什么
很多人连脾虚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谈脾虚,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所以我们要先知道脾虚是什么?中西医对脾虚的看法。
中医脾虚: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是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
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至是出现败血症。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而脾则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不宜小看。
西医脾:在西医中脾只是作为人体的一个脏器,属于免疫器官。脾脏占有全身的1/4的淋巴组织,脾脏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所以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免疫器官同时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由此看见脾对人体的重要性。
二、脾虚、无脾会怎么样
1.脾虚会肥胖
现在不管是男人、女人都在追求好身材,想瘦一点,因为瘦一些会更美,瘦一些会更健康。但是很多会出现越减越肥,而且刚到夏季还没开始减肥就发胖了,这些其实都是脾虚造的。
首先,脾虚导致运化能力下降,代谢困难,食物的能力过多的积存在体内出现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脏负担,人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虚导致肌肉松软不再紧致,肺部就会出现“游泳圈”,突然发现自己肚子上的肉越来越多也是脾虚的一种表现。
2.脾虚成为“黄脸婆”
脾虚不仅仅会导致肥胖,也会有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这些人往往因为脾虚导致食物无法运化,出现体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虚,面色蜡黄或苍白。往往这一类人不能负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导致死亡。
3.脾虚怕冷又怕热
中医中的虚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阴虚则怕热。脾虚会导致气阴双虚,出现冬季即使是生病也还是手脚发热,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处于低血压状态,每天精神不足,浑浑噩噩。
4.脾虚拉肚子、月经量多
拉肚子是脾虚最典型的的症状,主要由于脾阳虚,造成食物无法运化,湿气入侵,大便溏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统血,导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运行,出现慢性出血,月经量过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虚症状。
5.没有脾脏会怎么样
脾是最大的免疫系统,但是因为脾脏很娇弱容易受损。往往很多疾病和外伤会导致脾脏被割除。
多数人认为脾脏不是人体主要脏器,不会有太多影响,但是存在必合理,如果失去脾脏必然会导致很多免疫问题。
免疫系统肯定回不到原来的水平,人也会容易生病,癌症细胞容易入侵,失去脾脏多数会早早衰亡。
三、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
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肺与脾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
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肾与脾脾虚往往肾也虚。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
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虽然脾胃生病的起因不一样,但必须一起养。
四.脾虚哪里看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食谷水,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所以脾脏虚不虚要多看看嘴和口。
1.从口看脾虚
脾开窍于口,所以人的胃口和脾息息相关,而且在中医理论口与脾的功能和是统一协调的。
所以脾的功能可以从口反应出来。脾气强则食欲旺盛,想吃东西。
在《灵枢·脉度》中提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所以脾虚则无味,脾热则会出现口中甘甜,脾气失调才会出现口腻、口苦等现象。脾气充足才能够知道辨别五谷的味道。
所以,脾虚不虚从口能分辨出来,如果口中出现异味,多为脾失调造成。
2.从唇四白看脾
脾其华在唇四白,首先,我们要知道四白是什么地方。唇四白中的四不是指数字,而是指四方的意思。白,因为正常嘴周围的皮肤是白色的。所以唇四白指的是嘴巴周围的皮肤。
a.唇肿
在《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胃中有火则上行于唇,胃有火,则脾必受灼。所以,唇肿也是脾胃出现问题了。
b.生疮
脾失去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佳,湿阻中焦,导致口角生疮。这是典型的脾虚湿阻的表现。而反复的口角生疮,则是因为脾胃阴虚造成,而且疮多发于唇部、舌头、口腔两侧和上颚。
c.唇炎
嘴唇总是脱皮,干裂。这是由于脾胃积热上冲,而外受风邪侵袭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秋季我们的嘴唇总是干痛。
d.嘴唇无光
脾气足则唇色红润有光泽,弹性好。而当口唇淡白无光则表示脾虚气亏。
e.嘴边黑
唇四白,也就是嘴边,嘴边黑是典型的脾虚湿盛的表现,脾虚导致身体怠倦,湿气入侵厉害。
3.从其他方面看脾虚
a.呕吐
脾虚导致胃纳不佳,食物难以克化,脘腹胀满,胃气体上逆,导致呕吐。所以,当出现饮食稍微不注意就呕吐,病情经常消化不良多数为脾虚造成。
b.多口水
我们经常发现小孩子会流口水,但是不是所有小孩都有这种症状。这是由于脾气不足,不能够很好的布散津液,导致口水多向外流。所以发现你的孩子经常流口水,如果没有在出牙期,可能是脾虚,脾气不足造成。
c.胖舌头
胖舌头是夏季脾胃虚弱,导致体内湿气太重的典型表现。这种情况,多是由于饮食造成,饮食主要太冷、太杂和食物不健康。当然还和居住环境太湿造成。
我们天天讲脾胃虚弱,却不知道脾胃到底有什么伤害。从上文中我们知道,脾虚本身虽然不会导致我们身体出现大病,但是脾胃虚弱会导致免疫力虚弱,导致其他疾病的入侵,从而缩短我们的寿命。而脾虚在我们嘴上有很多的表现,我们想要知道虚不虚,只要对镜子看看嘴巴就能了解我们的脾脏处于什么状态中。
透过人体的的一些些小变化就能得知自己身体五脏六腑的变化,真的太神奇!
《景岳全书》中说:“土气(脾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通过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可以防止衰老。
如何治疗脾虚呢?
且看经方验案
1患者:王某当涂县大陇镇人
性别:女
年龄:12岁
初诊时间:年6月15号
患者当时以双下肢广泛性红色出血点疹,医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都是西药抗过敏性的药物),效果不佳,遂来我处诊治。
查:双下肢广泛红疹隐于皮下,按之不褪色,面白,舌淡红,苔薄白,脉关缓,纳一般,便秘,梦多,无恶寒,以前喜食冷饮。
诊断: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应温中健脾
处方:补脾七号加白蔻仁砂仁
方组:附片15g桂枝30g炙甘草30g白术20g党参20g干姜20g白蔻仁15g砂仁15g
剂量: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开后煮20分钟,分三次饭后温服。
二诊:年6月22号
其奶奶带孩子来一进门就说,你这中药真神,现在孩子身上的皮疹都好了。
查:双下肢原来的隐疹全部消失,精神状态很好,舌苔还有一点薄白滑,余皆良好,为了巩固疗效,续原方7剂而愈,至今未再发病。
医者叹经方的神奇功效,方中并没有时方的凉血活血之类,而是从巜内经》的精髓中获取治疗的根本,与同道共勉!(安徽省苏昌富医生)
2患者:李某
性别:男
年龄:18个月
初诊日期:年5月6日
厌食,挑食,消瘦,面色暗黄,神差,眼窝凹陷,易汗,舌苔厚腻,小便可,大便时好时溏一年余;一直只喝奶粉不吃其它辅食,多处求医用药无效,经患者介绍来我处求治。
处方:补脾七号
方组:制附片15g桂枝30g炙甘草30g党参25g白术25g干姜25g白蔻仁15g砂仁15g
剂量: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用两大碗水泡30分钟,水开后再煮20分钟,去滓,多次少量温服。
二诊:因天气下雨距离较远,5月20日二诊,来时我当时就惊讶了,小孩面色比之前好多了,家长主诉,奶粉比之前多喝一倍,能食些辅食,精神好多了,肉捏着也结实些了,大便一直很好,睡眠也好,家人直赞药之神效,还不苦。
效不更方,原方十剂。
效果:前几日,患儿姥姥来我处就医,高兴的说,小孩子好了,一切正常,胖了,去她家时差点认不出来了。
患者好了,我作为医生也是很高兴,以前临床上很多病我用西医治疗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学完经方后,发现这些问题用经方真是迎刃而解。(河南省肖红涛医生)
3患者:王某 内蒙古包头市人
性别:女
年龄:58岁
初诊日期:2014年6月8日
症状:因腹痛、腹泻8年,而来我处诊治,这8年以来经常有发作性腹痛、腹泻。每日泄泻3次至7次,大便稀薄,无脓血,有时伴有粘液。泻前有腹痛,并伴里急后重。发作时常与受凉、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每日清晨必泻。曾做大便常规化验:白细胞10~15/HP。结肠镜检查,报告“结肠粘膜轻度充血水肿,未发现溃疡病变。钡剂灌肠见横结肠及降结肠边缘不规则,袋形消失,粘膜平直,呈长条状阴影,提示“结肠炎”。这几年来屡经治疗,效果不佳。刻下:患者身型瘦,精神较紧张,面色略显萎黄,腹软,按之不痛,未触及肿块,舌质淡暗,苔薄白略腻,脉细弱。考虑“脾肾阳虚,寒湿不化;”治应以“健脾补肾,升阳除湿”
诊断:泄泻(过敏性结肠炎)
处方:补脾七号加减
方组:制附片15g 桂枝45g 炙甘草45g 党参30g 生白术30g 干姜30g 白蔻仁15g 砂仁15g
剂量:十五剂(每日一剂)
煎服方法:先用水毫升将药浸泡30分钟,用大火煮开再调小火煮20分钟即可,分三次饭后温服。
二诊:由于路途比较远,病人来电说:仍有腹胀,腹泻每日3至4次,精神比以前好很多。原方再服十五剂。
三诊电诉:腹胀,腹泻减轻,每日1~2次,便已成形,其余诸症消失。嘱:再服原方十剂以巩固疗效。
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后病人寄来锦旗一面。(福建省陈阿亮医生)
您的专属客服已开通,有疑问立即添加46解答吧!
4患者:黄某
性别:男
年龄:4岁
初诊日期:年6月8日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发育尚可,时脐周疼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指络青紫。
考虑:脾胃虚寒
治疗:桂枝人参汤温胃散寒,加砂仁、白蔻仁芳香醒脾,加制附片扶阳气、固肾气。
处方:补脾七号
方组:制附片15g桂枝30g党参20g白术20g干姜20g炙甘草30g白蔻仁15g砂仁15g
剂量:5剂(每日一剂)
煎服方法:ml水浸泡30分钟,煮开后煎30分钟,分4次热服。
治疗效果:服完第二剂后,患者妈妈欣喜来告之,腹痛消失,知道饿了,一次能进食两碗饭(从来没吃这么多过)。特意来致谢!
前几日偶遇,见患者面色红润,气色很好,还长高长胖了许多。(贵州省江琴医生)
阅读延续:
从《伤寒杂病论》谈现在中医临床之误区(荐读)导读《伤寒杂病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临床经验总结,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后世许多名方也均由经方演变而来。所以《伤寒杂病论》在中医临床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可现在中医临床上,因受中西医结合的影响,存在着很多用西药的思路去用中药的误区,完全背离了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这种不按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而用西药的思路去用中药的医生都不属于中医。现从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来谈谈现在中医临床的误区,以期中医能早日走出中医西化的发展误区,早日返本归源,重放光芒,造福人类!
一.《伤寒杂病论》时时处处都体现着极其灵活的辨证论治的思想,所以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有是证,用是药,证同则一方治万病,证异则一病用万方。现举例说明之。
1.症状千变万化,通过辨证,只要证同则方同。如:桂枝汤证当患者出现汗出,恶寒发热,鼻鸣干呕者用桂枝汤;当患者用了桂枝汤后出现烦躁仍用桂枝汤并同施针法;或伤寒发汗后复烦;或表证误下后,出现其气上冲;或病常自汗出;或出现了仲景没有列出的因人因时因地而出现的不典型的太阳中风证的症状,均可用桂枝汤治之。何也?因这些千变成化的症状,通过中医的辨证都是太阳中风证所出现出来的不同症状,而桂枝汤的主证就是太阳中风证,所以均可用桂枝汤治之。
2.主证不变,而出现了兼证,可据证灵活加减。如:桂枝汤证加减的系列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通过辨证为桂枝汤证为主证而又兼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等)的兼证,仲景就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通利经脉的葛根治之;若辨证为桂枝汤证为主证又兼肺寒气逆(喘等)仲景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若辨证为桂枝汤证兼阳虚(遂漏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仲景用桂枝加附子汤治之;若辨证为桂枝汤证兼胸阳不振(脉促胸满等)仲景在桂枝汤中去阴柔之芍药治之;若辨证为桂枝汤为主证兼阳气损伤较甚(脉微而恶寒等)仲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之。这些均是通过辨证后主证不变,但出现了兼证,仲景就据证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极其灵活的辨证加减,使方药更切合病情,提高了疗效。
3.主证变,方亦变。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则辨证为太阳伤寒证,为麻黄汤证的主证,仲景就不再用主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了,而用麻黄汤治之。
4.方证不对应均为禁忌。如:“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意思是说,伤寒表实无汗者应用麻黄汤,而禁用主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禁例的条方,仲景意在告诫医生,方证一定要相对应,否则均为方药的禁忌,用之会出现毒副反应。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一定要有扎实的辨证论治的功力,否则治疗不仅效不佳或无效,甚至出现副作用。
5.证同则一方治万病。如:仲景用肾气丸治了以下五种病(1)《中风历节病》篇用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2)《血痹虚劳病》篇用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3)《痰饮咳嗽病》篇用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者;(4)《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用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5)《妇人杂病》篇用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以上五病,虽症状不同,但辨证后证皆属于肾阳亏虚,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温肾化气治疗之。
6.再看一个仲景治疗谈饮的一份完整的医案。《金匮要略》原方从“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始,中间用过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至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止,共6条原文,翔实的记载了张仲景运用小青龙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后,对其出现多种变证的处理方法,充分反映了仲景辨证施治、证变法变、药随证转的治疗灵活性。随着疾病的发展,只有辨证细致准确,用药妥帖得当,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伤寒杂病论》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举不胜举,在《伤寒杂病论》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举不胜举,以上仅举二例来说明之。从以上可以看出仲景治病重在辨证论治,据证处方,有理有据的进行极其灵活的辨证加减。仲景临床当中极其灵活的辨证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个体化治疗的突出反映。所以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离开了这些就不再是中医了。总而言之用西药的思路去用中药的医生不属于中医。
二.现在中医在临床上存在的误区。现举例说明之。现在随处可见的是说某方治了多少例的多少种病,却很少说治的是哪一证。如说附子汤治风湿性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胃炎、肾病综合征、慢支、肺气肿、慢性结肠炎、妊娠腹痛、子肿、胎水,流产等多种病证多少多少例。
在临床当中的一些中医生,或思维模式西化,或不会辨证,来一病人,先看下化验单等检查结果,一看是风湿性关节炎,也不四诊合参,更不辨证,就按西医理论,或怀疑经方而弃之不用而自己随意的组方,或选用了书上说的能治风湿性关节炎的附子汤,或看到报道说附子有毒,怕病人中毒,或把附子量减了,或把附子弃之不用,又量了体温,病人发热,就在方中加了现代仪器化验出具有退热成份的中药,或看到病人化验单上白细胞高,又加了一些仪器化验出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的中药,或药房里没有炮制的药就用生品替代,或自以为是的用量不按原方比例,或自做聪明的不按原方的煮法和用法用药,或不加辨证一方用到底。
殊不知附子汤治的这样多的病,通过中医辨证有阳虚寒湿凝滞经脉的证候方可用。没有此证绝不可用,用之必有副作用。
殊不知万病只要辨证后有阳虚寒湿凝滞之证皆可用附子汤治之。证同则一方治万病,证异则一病用万方。上面虽罗列出那样多附子汤所治的病,但你不管怎样罗列都不可能全部罗列出来,并且这样的罗列也是毫无意义的。
殊不知开中药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四诊合参得到的资料,辨出证,才能据证处方,而不是据病处方。按西医的思维或仪器而诊断出的病名,对中医的处方无太大帮助,反而可使中医走入误区。
殊不知经方是几千年来临床经验的总结,药味虽简又历经千年,可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用之,临床疗效勿容置疑。《伤寒杂病论》是经验学科,被誉为方书之祖,所以中医临床应遵古,不要自做聪明的乱用。中医临床要首选经方用之并且要按经方的原方原量原法用之,这样才会收到奇效。
殊不知仲景之用药加减是在辨证前提下,据证的变化而加减变化的。有是证用是药,切勿把经方加减的面目全非。
殊不知中医和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用中药并非是按西医理论发烧了就要加入通过仪器化验有退烧作用的中药。因此,拿西医的思维来用极讲究辨证论治的中医中药是极其错误和无知的,是完全背经离道的。殊不知风湿性关节炎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所表现出来的那一大堆症状,只要按中医辨证只是一个主证或一主证+兼证而派生出来的一大堆症状。如果对证处方,方证相对的话,这一大堆症状随证而愈,根本不用再据西医理论加那些药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思想。殊不知临床上大处方而乱加减只能说明医生的辨证功力不行,辨证不准,似是而非,结果用了一大堆药。我们这有句话说的好,“药过十三大夫不中”。大处方是医生辨证思维凌乱的最突出表现,所以临床医生必定要练就一身扎实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功。殊不知经方中的各味药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怎能割裂开来,单纯地研究其中的一味药呢?化验出其中的单味药有毒副反应,可是在这个经方原方原法用的复方当中有没有毒副反应呢?又经过煎煮后有没有毒副反应呢?如:按现代的仪器检测到人参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份,所有的人都可服用并且吃了都会有好处的。可按中医的理论,人参有大补元气,助阳之功,并非人人皆可服之。实热证禁用人参;阴虚阳亢亦当忌用。即按中医辨证无人参适应证者不可服用,否则久服会出现毒副反应。所以服用中药,一定要按中医的理论辨证后方可用之,用西医的理论是无法用中药的。这就是中西医理论的巨大差异。另还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之说吗?不也说明了用中药一定要辨证吗?辨证准确了,方证相对,就是有毒副作用的中药也能救人,辨证错误就是用再好的药也会产生毒副反应。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是无法用好中药的,因此废医存药也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殊不知中医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方证对应就是其适应证,可尽管用经方的原方原量原法,反之方证不对应者,全是其禁忌。殊不知病人的病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证也会不断的发展变化,岂能一方用到底?证变方变,证不变方不变。殊不知现在中医剂型的改变同样失去了中医辨证加减的个体化治疗的灵活性。
请输入标题bcdef
总之现在中医临床的最大误区主要体现在:抛弃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而是用西药的思路去用中药。所以中医发展最大的误区是中医西化,没有了辨证论治。
请输入标题abcdefg
三.造成现在中医临床诸多误区的原因。从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离开了这些就不再是中医了。而现在临床上用西药的思路去用中药的医生都不属于中医。所以说造成现在中医临床诸多误区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把中西医两套截然不同的根本没有结合点的理论体系相结合,借让中医现代化之名来西化中医,从而使中医离开了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没有了这个灵魂又怎能生存和发展呢?因此中西医结合政策不除,中医无从发展。
期望中医药立法要遵重中医自身的规律,彻底取消借口中医现代化的中西医结合的中医西化政策(中医西化政策太多了,如药典上中医的药量太死、中医开办个体诊所要配药师、中医师不能自制药、中药剂型也西化、化验中药成份来研究中药、按西医理论用中药等等,总之是从方方面面来遏制中医)拨乱返正,回归古中医,并给中医以政策支持,让中医从中西医结合的误区走出来,让祖国医学这颗璀灿的明珠重放光芒,走向世界,改变现在的医学模式,造福全人类!
另附我临床上的一经方医案:
王某,男,68岁,退休老教师。
右下肢酸沉麻木一月多。西医以坐骨神经痛或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次治疗无效。年6月20日来诊现腰部喜温喜按,右半身为十多年前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右臀部自觉酸痛,右下肢麻木,并酸软乏力,右小趾多年来时有麻木,舌体略胖大,舌淡红,苔白,脉微涩而紧。
师仲景治血痹方,“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证属气虚血滞感受风寒致肌肤经络失养。
法当益气和营,通阳行痹。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45g白芍45g桂枝45g生姜90g大枣12枚三付水煮服,日一付,分三次服并卧床休息。
三付服完来诊,现右下肢仅有右小趾略有麻木,自觉身上有劲,现以右下肢疼痛为主,自觉右脚疼痛沉重为甚,小便频数,大便日2-3次,并常有跑不及之感,舌淡,舌中间至舌根部苔白厚腻,脉沉无力。
师仲景之方,“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证属阳虚寒湿身痛。法当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方用附子汤:制附子45g人参20g茯苓30g白术40g白芍30g三付水煮服,日一付,分三次服并卧床休息。
三付服完又来诊,述服此三服之第二服曾出现疼痛加重,然第二天疼痛突减。现仅有足部略觉疼痛,右小趾略有麻木,自觉右下肢有股热流,小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日一次,跑不及之感消失,舌苔右侧明显白厚,舌滑体仍有胖大之象。
证不变方不变,继用附子汤,并加量至仲景的原量:制附子70g人参30g茯苓45g白术60g白芍45g三付水煎服,日一付,分三次服。
最后三付,服用第一付后出现先屁多,后下利,并且右膝以下热流感更甚。(“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三付服完诸症全愈。嘱其勿过劳,并于床上经常做腰背肌功能锻炼,后经随访未再复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