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qwzj/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可发,不同时节发生的泄泻,其症候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为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胜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泄迁延不愈者,则易传为疳症。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幼幼集成.泄泻症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诸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其主要病因分为三点:
1.感受外邪。感受外邪引起泄泻的外邪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泄者最多。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寒邪和暑热之邪,虽然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肠,使其功能障碍,但若引起泄泻,必夹湿邪才能为患,即“无湿不成泄”。
2.伤于饮食。饮食所伤或饮食过量,停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腐馊不洁,食伤脾胃肠,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3.脾胃虚弱。脾胃虚弱长期饮食不节,素体脾胃肠虚弱,使胃肠功能减退,不能受纳水谷,也不能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及时做好预防和治疗:
1、注意饮食卫生。对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及餐具、用具要定时消毒,不用时盖好,保持清洁卫生;给小儿吃的食物要保持新鲜,夏天食品容易变质,最好给小儿吃一顿做一顿,不要把食物储藏太长时间给小儿吃;不能给婴儿喝放置24小时以上的白开水,果汁要现做现吃。给小儿喝的饮料要在正规商店购买。
2、注意手的卫生。无论是大人还是宝宝,都应该充分注意手的卫生。父母在小儿喂食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要给小儿勤洗手,保持小儿手的卫生。
3、合理添加辅食。从4个月开始逐步添加辅助食品,添加原则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从而在满足小儿营养需求的同时,使小儿的胃肠逐渐适应。避免夏季给小儿断奶,天气炎热容易影响小儿的胃肠功能,引发泄泻。
4、药物治疗。当出现脾虚泄泻的症状的时候患者可以使用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可以服用方药参苓白术散来进行调理,参苓白术散是由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陈皮、木香、砂仁、神曲等药物配伍组成,具有祛湿补脾补气的作用,适合脾虚泄泻的患者在生活中使用。如果出现脾虚而兼形寒肢冷,腹部冷痛,脉迟者,可以加附子、肉桂、干姜以温中散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