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是什么?
1.发病率高,病死率低(肉毒梭菌除外);
2.全年均可发生,好发于夏秋季,一般是5-10月;
3.常呈暴发起病,潜伏期短,一般都在72小时以内,很快达到高峰;
4.常突然起病,病人临床表现类似,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肉毒梭菌中毒以眼肌、咽肌瘫痪为主;
5.病程较短,多在2-3天内自愈;
6.引起的主要食品:动物性食品最多(肉及肉制品多,鱼、奶、蛋),其次是植物性食品(剩饭、米糕、米饭),厌氧发酵制品;
7.无人与人的直接传染。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1.采购环节:食物不新鲜、病死畜禽等;
2.生产加工环节:生熟交叉污染、未烧熟煮透、凉拌菜被污染等;
3.餐饮环节: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经长时间储存的食品进食前未经彻底再加热;
4.存储环节:食品储存不当、存储条件差、混合存放等;
5.从业人员:从业人员中的带菌者污染食品。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如何分类?
按发病机理可分为三型:
1.感染型中毒。细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摄取了这种带有大量活菌的食品,肠道粘膜受感染而发病。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皆可引起此型。
2.毒素型中毒。由细菌在食品中繁殖时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中毒,摄入的食品中可以没有原来产毒的活菌。如肉毒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3.过敏型。由于细菌的作用,食品中产生大量的有毒胺(如组胺)而使人产生过敏样症状的食物中毒,引起此型中毒的食品为不新鲜或腐败的鱼。含组胺较多的鱼为鲭科的鲐鱼,科的蓝圆和竹荚鱼,金枪鱼科的金枪鱼、扁舵鲣、鲔鱼和鲱科的沙丁鱼。这些鱼青皮红肉,即鱼皮为黑青色,而肉色较红,因其中血管系统较发达,含血红蛋白较多。引起此型中毒的细菌是含组胺酸脱羧酸酶的细菌,其中酶活性最强的为摩根氏变形杆菌、组胺无色杆菌和溶血性大肠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按致病菌分类,分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等。
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与神经型食物中毒两大类。
四、胃肠炎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表现是什么?
1.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直至休克;
2.常见的细菌为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般预后较好。
五、神经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表现是什么?
1.主要由肉毒梭菌引起;
2.表现为脑神经支配的神经麻痹,如眼肌、咽肌、呼吸肌麻痹;
3.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
六、常见的各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沙门菌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4~24小时,亦可短至2小时,长达2~3日。起病急,先有腰痛、恶心、呕吐,继而腹泻、水样便、恶臭,偶带脓血,一日大便数次至数十次不等;
常见食物:动物性食品,最多是畜肉及其制品,其次为禽类、蛋类、奶类及制品。
2.变型杆菌食物中毒:可分过敏型及胃肠型两类。潜伏期,过敏型为30~分钟,胃肠型为3~20小时。多数病例在l~2日内迅速痊愈,短者仅数小时,长者可达数日;
常见食物:多见于动物性食品,如冷拼熟肉、内脏熟制品;豆制品凉拌菜、剩饭也有报道;
3.嗜盐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潜伏期1~26小时,突然发病,多以上腹部绞痛开始,迅速出现呕吐和腹泻,一日大便数次至十数次,多为水样便。吐泻严重者,可致脱水和休克。病程一般为2~4日;
常见食物:主要是海产品,熟肉、禽蛋制品也有报道;
4.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潜伏期为1~6小时,突然起病,上腹痛和腹泻,以呕吐最为显著。一船在数小时至1~2日内迅速恢复;
常见食物:乳及制品、蛋及蛋制品、熟肉;其次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
5.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2~36小时,可短至2小时,长达8~10日。起病突然,先感头痛、头晕、全身软弱、乏力等,随即出现神经麻痹症状,如复视、斜视、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险下垂等。病员可于4~10日后逐渐恢复健康,但全身乏力,眼肌瘫痪可持续数月之久。严重者在发病3~10日内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或继发性肺炎等而死亡。
常见食物:发酵食品,如罐头、腊肠、臭豆腐等;
七、常见的各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如何处置、治疗?
1.排出毒物:催吐、洗胃,对肉毒中毒的早期患者可用清水或1: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2.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纠正酸中毒,抢救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的中毒患者;
3.对因治疗:及时、准确的判断中毒细菌对治疗很重要;
4.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1)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中毒,一般不用抗生素,以补液、调节饮食为主;
(2)肉毒中毒患者应尽早使用多价抗毒血清,并可用盐酸胍,以促进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八、常见的各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如何预防?
要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首先当然是不要吃进不新鲜食物。
1.购买鱼、肉、海鲜等生鲜食物时,首先要注意其新鲜度,若在超市购买,注意其储藏柜是否够冷。购买鲜鱼时,要注意鱼的黑眼珠是否发亮;若眼睛充血,就不算新鲜了。
2.鱼、肉、海鲜等生鲜食物购买后,尽速回家冷藏,以保食物新鲜,不要在路途上耽搁太久。
3.为了避免熟食受到生食交叉污染,生食与熟食应该分开处理。家中其实可准备3个砧板,一个处理生的鱼、肉、海鲜,另一个切水果或处理做沙拉用的蔬菜,另一个处理一般烹调用的蔬果。这样就可以避免生、熟食的交互感染,减少食物中毒的风险。同时,厨房里所用的刀及砧板,必须彻底洗烫干净,彻底消灭可能污染食物的细菌。
4.烹调食物时要煮至全熟才吃,无论海鲜、鱼、肉类等食物,都尽量烹调至熟透再吃。
5.不鼓励吃剩饭及剩菜。隔夜的饭菜营养素所剩无几,若真要吃,食前还要加热煮透。记得,冰箱并非保险箱,不应该把食物贮存在冰箱内太久。
6.处理任何食物前,记得先把双手洗干净。
健康最美疾控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