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约秋分到了,养生重在ldqu

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

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

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谓秋分,一分为二,一是日夜时间均等;一是气候由热转凉。故古人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二候:蛰虫坯户“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三候:水始涸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1、秋祭月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因为秋分这天经常不是满月,于是就移到了八月十五。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皇帝年间为祭月修造的,在此地祭月的礼制,明清均沿袭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2、吃秋菜岭南地区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3、品秋蟹秋分时节南方的大闸蟹、北方的梭子蟹都到了最是肥美的季节,最适合细细品味蟹肥菊黄、体会丹桂飘香的季节之美。吃蟹方法也很讲究。蟹八件始于明代,食蟹又分“文吃”和“武吃”。“武吃”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4、粘雀嘴秋分这一天,农民按习俗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希望避免麻雀等来破坏庄稼。

秋分过后,金气敛降、压力增加,地面以下阳气渐多于地上,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树叶渐黄,北半球白昼一天短过一天,黑夜一夜长过一夜。此节气后重在养“收”、养阴。所有与升阳、散阳有关的情绪、运动、饮食、穿衣都应有所收敛、节制。要注意保暖,勿过食辛辣,当收敛神气,早卧早起。1、适当“秋冻”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乃“薄衣御寒”养生之道。不过对于体质虚弱者或老人儿童,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受凉,诱发各种疾病。2、常笑宣肺在精神方面,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3、运动以登山为最宜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特别是登山,可以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增加肺活量,激发快乐和活力。登山还可以配合呼吸,这样可以加强肺部循环功能,更能加速人体代谢过程。4、及时收纳夏季用品秋分过后,应把夏季使用的凉席、电扇等用品收纳起来,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换上床单、薄被等,避免受凉,预防感冒。

1、多食水果防干燥秋分时节天气干燥,要多吃水果。水果中以梨、甘蔗为首选,其次,像荸荠、香蕉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2、白色蔬菜养阴生津夏天津液损耗严重,入秋后要多吃些养阴生津的蔬菜。白色蔬菜一般津液较浓,有萝卜、花菜、百合、山药等。3、多喝汤滋润肺腑秋季干燥气候容易使人的水分蒸发加快,从而使人有不同程度“干燥感”,中医认为燥易伤肺,津亏液少。因此,秋天适当喝些保健汤水,既滋阴润肺,又可及时补充水分。藕、土豆、山药都是煲汤佳品。4、吃鸭肉去秋燥鸭肉可以滋阴养血,有利消肿,益胃生津的效果,也有益于咳嗽水肿,小便不利,大便干燥,食欲不佳的人。5、早晨喝粥最养胃秋天应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滋补食物,让身体机能能够顺利适应从夏热至秋凉的过程,粥就具备了这个功能。每天早上空腹胃虚,喝上一大碗热粥,不但让肠胃得到滋养,减少消化系统的负担,还能补充营养,为一天的工作养精蓄锐。6、去火去燥多喝茶秋季天气凉爽,风霜高洁,气候干燥,余热未消,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平衡,容易让人产生秋燥及秋乏。此时,饮用乌龙茶一类的青茶为好。此茶性味介于红、绿之间,不寒不热,既能消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

编辑丨黄江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yf/5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