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泰园老年公寓
欢迎您!
顺应四时,让免疫力与自然合一
四
季
依照中医的观点,提高人体免疫力必须法于天地、调于四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来摄保性命。强调智者保健,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顺应四时变化是季节保健的中心思想,中医倡导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安内攘外,顺应自然,随四季的变化规律调养五脏。中医倡导的春季要防风又防寒;夏季要防暑热,又要防因暑贪凉而致感寒;秋季要防燥;冬季要防寒又防风,注意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这些无不是四季保健思想的体现。
01
春天调养
1春季起居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所以要顺应气候来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
2春季防病春天万木回春,百病易发,大多传染性疾病在春季也易发作,如流感、腮腺炎、甲肝、乙肝、麻疹、白喉、流脑等。所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譬如提前打一些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和加强锻炼等,预防传染性疾病是春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春天风大,空气干燥,百花盛开,花粉、花絮、灰尘、煤烟、霉菌等随风飘荡而布满人们生存的空间。属过敏体质者,吸入致敏物后易发生过敏性哮喘、尊麻疹及枯草热等病。所以,应保持环境卫生、避免接触过敏源。对花粉过敏者应该尽量躲避花粉,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与花粉接触,防止吸入致敏花粉。当病人在户外或人群集中的地方活动时,应带上口罩,也能起到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作用。
春季的气温、气压、气流等气象因素变化无常,有心脏或脑血管病变的人要注意心肌梗死、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春天也是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炎、肾炎、哮喘及其他一些过敏性疾患的好发季节,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譬如,春天注意保暖,注意情绪的控制,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药及随访,对于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十分重要;忌食海腥虾蟹等发物,多吃新鲜蔬菜等,可预防过敏性疾患。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地添减衣被和注意室内空气的清洁,对于感冒、呼吸道疾病的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
春天容易犯困,人会变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有人称其为“春天疲劳综合征”。要对付春困,首先要采取一种积极应对态度,情绪要保持开朗。在保证足够睡眠的基础上,要早起,并打开窗户,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脑细胞代谢的影响;早上可以在室外做一些适合自己体质状况的运动,进行适宜的锻炼;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吸收的食品,不能过多地饮酒,尤其是白酒。
02
夏天调养
1夏季起居三伏盛夏,老人可以晚睡一点炼,吐故纳新。要坚持午睡,保证睡眠充足。另外,但应早起,活动锻,古人指出:“夏季是脱精之时,此时心旺肾衰,液化为水。”提出“独宿调养”,这就是告诫人们,夏季肾的功能较差,要节制房事以固精益肾。精足神则旺,古人又称为“精补”。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夏季气血趋向身体体表,毛孔开泄,歇息纳风乘凉,不可在室外露宿或坐卧冷石之地,或冷水浸浴,图一时之凉快,以免感受风寒,使汗孔突闭而生疾病。夏天一般不要在外露宿,电风扇对着人体吹凉,可使人患风寒痹症。
2夏季防病夏季天气炎热,首先要预防中暑。避暑时,宜在虚堂净空、傍水林阴、空气流通的地方休息,避免烈日下暴晒。夏季细菌繁殖迅速,食物极易发生污染,是急性胃肠疾病、食物中毒的多发季节。夏季又是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若不加强预防和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最容易发生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甲肝、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极易引起暴发性流行。这是因为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很适合苍蝇和细菌的繁殖生长;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引起急性中毒。夏季人们喜爱生食瓜果,如洗涤消毒不彻底易患肠道传染病。夏季人们的食欲缺乏,营养吸收减少,出汗多,水和盐分丢失增高,喜欢开电扇和空调睡眠容易着凉等造成了机体抵抗力下降。
03
秋天调养
1秋季起居《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绥秋刑,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长寿之道也。”中秋以后,天气变凉,风盲劲急,地气清肃。意思是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一点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还要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中秋是热与冷交替季节,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生。这时需注意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总之,秋季起居有节,能增强心肺功能,对预防秋季呼吸道传染病是十分有益的。
“秋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健身方法。所谓“秋冻”,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注重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这样可避免多穿衣、身热出汗、阴津耗损、阳气外泄,以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养的保健需要。从现代医学讲,就是通过“冷适应”使机体从大脑皮质到交感、副交感神经,代谢内分泌系统充分调动起来,协调起来,和谐运行,不仅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而且免疫力增强,代偿力增强。具体来说,冷空气使鼻、咽、口腔私膜毛细血管收缩,气管钻膜纤毛运动减弱,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细菌病毒,但冷适应后,这种应激反应减弱或不明显。
另外,进入深秋,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还要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的防御功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呼吸道疾病。总之,秋天接受秋冻锻炼,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秋季,随着天气转冷,机体血液循环变慢,皮肤干燥,易出现细碎的皱纹,尤其是眼睛周围。因此,秋季更要注意皮肤的护理。
2秋季防病由于季节的关系,秋天老年人易旧病复发,最常见的是咳喘和腹泻。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秋天不少人鼻钻膜对冷空气过敏,秋风一吹,便不断伤风感冒,打喷嚏,流清涕、咽痛、咳嗽。这类病人应从初秋起就开始做预防工作,每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鼻,然后按摩鼻部。
秋季要防肥胖症的发生,肥胖是各种病的诱因,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文明病”的基础。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早晨抓紧时间选择适当项目的体育锻炼。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夏天潮湿,在这种天气腹泻病人明显增多。秋季腹泻大多数是病毒污染所致,与一般饮食不洁引起的肠炎不同,预防秋季腹泻主要是防止着凉,尤其是要防止疲劳后着凉,因为疲劳可使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虚而入。
04
冬天调养
1冬季起居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季节也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在起居方面要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同时,要注意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出汗,导致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这就是冬季闭藏保健的方法。
冬之日,万物收藏,阳蛰阴浮,人体内的肾气相对旺盛。但是,老年人稍受寒邪,即会出现外寒奎闭、月两胀喘满以及因发汗过多出现亡阳的危急症候。所以要注意室内保温,早睡晚起,忌冒霜雪外出极为重要。
注意不要长期靠炉取暖,以免汗出过多而伤阳感寒。南方的家庭冬天一般都没有妒火取暖,室温较低,老人们经常到室外晒太阳,所以患骨质疏松症的人就明显比北方的老人少。冬主闭藏,宜敛阳护阴。汗为阴津,汗多会伤阴,大汗则亡阳。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过暖,尤忌厚衣重裘、烘烤肚背、暴暖大汗。
2冬季防病冬季寒冷多变的气候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寒冷可以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症状加剧,使血压升高,使溃疡病、风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等症状加剧。寒冷能引起中度的迷走神经兴奋,对患哮喘、过敏性疾病、胆绞痛及有脑出血倾向的病人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有不良刺激,应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御寒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调查显示,45岁以上死于呼吸病者,其死因与前一周的气温、湿度有关,降温时死亡增加亡者增加3倍之多。
康泰园
老年公寓
尊老
爱老
敬老
生活不暖但一定要有太阳
END
文章来源
《九招提高免疫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