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词:王长岭作曲:刘可演唱:靳立群、刘可)
5月14日,农民日报四版整版报道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县委书记才玉璞发表署名文章保护农业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努力绘就夏津绿色发展新画卷
中共夏津县委书记才玉璞年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牌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山东省唯一。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更加重视农耕文明的保护和传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绘就夏津绿色发展新画卷。坚持顶层设计,全心做好珍惜保护新篇章公元11年,黄河改道留下狭长荒芜的沙滩地。夏津先民经过上千年的探索,种植桑树防风固沙,发展桑蚕果经济。古桑树群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性。我们一直秉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古桑群的理念,切实把这片古桑群传承好、保护好。建全责任体系。成立由县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同志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夏津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对相关工作进行协调督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2万余棵古树设立档案,签订管护责任书,给农户发放古树补助,通过政府和百姓齐参与的方式,共同保护古桑树资源。搭建高层平台。邀请高端智库指导古桑树群保护,继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南大学桑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全面合作,聘请李文华、向仲怀、束怀瑞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县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顾问,准确把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方向。委托中国科学院组织高层次、多学科的专家队伍,研究制定《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为古桑树群的保护提供重要遵循。扩大对外影响。全面提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世界遗产地、千年古桑林”的品牌。注册夏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商标,10家企业荣获标识使用。通过中央、省市各类媒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宣传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坚持产业先行,全面掀起开发利用新热潮立足古桑树群资源,瞄准生态旅游、桑产业发力,打造夏津优势产业的升级版。做大生态旅游。以乡村旅游为方向,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新路径,开创“一带两区十园”和政府引导、百姓参与的“与民共赢”乡村旅游新模式。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及当地传统技术与民俗文化,筹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产业园,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今年5月19日,将同步举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揭牌、全国果桑发展大会及第十一届夏津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做活桑产业。把古桑遗产的潜在价值变成现实生产力,从一粒椹果到一个特色品牌,衍生出一条产业链,推动桑的全元素利用。鼓励发展椹果酒、椹果干、椹叶茶等特色产品,引导圣源、尚品园、圣树园等桑产业企业做大,目前,全县桑类加工企业近20家,年加工椹果2万吨,桑叶吨。不断延伸桑产业增值链,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研发椹果保健品,与中国蚕学会共同推进桑产业做精做深。做实项目支撑。突出抓好“温泉古镇”项目,“温泉”即德百温泉度假村,为国家AAAA级景区,与德百颐养中心相得益彰;“古镇”即德百旅游小镇,已入选全国最美森林小镇、山东省服务业特色小镇,5月19日将正式启用。同时,力促投资10亿元的汇源果桑深加工大健康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规划投资28亿元,打造果桑大健康产业基地、黄河农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生态健康养生系列板块,推进桑产业项目集群发展、规模发展、品牌发展。坚持融合推动,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加快农业现代化。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探索桑产业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新途径。以推动“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椹果之乡”建设为总引领,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桑产品优势区“三区”创建工作,确保全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优质棉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桑树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积极构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等层次丰富的品牌体系,力争“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50.14万亩,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推进美丽农村建设。健全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启动实施公里村级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县镇村三级联创、“厕所革命”三大行动,让乡村服务优起来、设施多起来、环境好起来。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示范河道”整治工程,开展“生态美县”造林行动,让夏津的空气净起来、水清起来、乡村绿起来,把“洁净美”的乡村环境打造为乡村优势。增强农民获得感。培育和引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桑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作为联结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纽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蚕果桑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对生态旅游区内的古村落、古建筑进行修复,鼓励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庄,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旅游饭”,真正实现遗产价值与农民收益的有机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刊发长篇通讯
千年古桑,夏津“椹好”
立夏刚过,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入眼的全是浓郁的绿色,透过树与树之间的空隙,隐约能看见正在忙碌的椹农。一棵古桑树,有多少种吃法?占地多亩、拥有2万多株百年以上古桑树的“活遗产”,这个新晋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何贡献出自己的中国智慧?走进这片具有千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真切地感受到申遗四年以来的悄然变化和那看似恬静的颐寿园中静卧古桑树的暗流涌动。
穿越古今,千年古树发“新枝”
颐寿园深处古色古香的朱国祥纪念馆门前围着一排排的小学生,他们今天由学校组织前来开展农桑文化主题活动,正在听导游讲治沙县令朱国祥的故事。朱国祥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夏津县令,他根据夏津当地风沙环境,以古已有之的做法,鼓励百姓大面积种植桑树。“如今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大多数都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夏津县生态旅游区党委书记张宁介绍说。
今年64岁的西闫庙村村民闫可旺一直守护着古桑树生活。他种植66棵桑树,12棵是百年古桑树。在闫可旺的记忆里:打小就是一直沿用炕坯围树、畜肥穴施、犁伐晒土等古法施肥和管理,用刷油渣的方法防治害虫。至今,桑农们采收桑椹,依旧采用“抻包晃枝法”,这就是俗称的“打枣晃椹”。
“正是有了对古桑树的保护性开发,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闫可旺说。为了保护这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县制定了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规划,建立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同时挖掘积淀着千年历史的农桑文化,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对民间文艺、习俗谚语以及各种古建筑物进行调查保护,全面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度假康养等项目。同时注重古树保护和让遗产地农民受益并进,引导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鼓励群众以桑树入股并分享旅游门票收入,合作社与企业对接入驻,开创了既富民又富财政的乡村旅游新局面。
椹果干、椹叶茶、椹果酒……原本不易储藏的鲜桑椹经过加工后,可以制作出多种产品,保质期大大延长,经济效益也得以快速提高。在传峰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品源桑树产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原本1公斤几块钱的鲜桑椹,加工后1公斤可以卖到50元,仅此一项,每个社员每年便可增收元左右。
如今,桑农们自发对古桑树枝条进行扦插,繁育新的桑园,每年新植桑树万亩以上,核心保护区总面积达到近2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61.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3万个,被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生态高颜值”已成为夏津的最靓丽名片。
“夏津最大的特色是绿色,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是生态。古桑资源的保护开发正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夏津县委书记才玉璞说。
夏津作答,一粒椹能做多大
夏津县年产椹果吨,其中古桑椹年产吨,鲜果销售量吨左右。放不住、运不出,早上摘,只能卖到当天下午,第二天送人都没人要,曾被当地人戏称“不长腿”的作物。
如何破题?维护生态链,延长产业链,做强技术链,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子成了必然选择。
而今,夏津桑产业正以加速度挣脱“一粒果”的束缚,从桑黄、椹果酒、椹叶茶到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多元化利用令桑产业从各个环节、不同产业融入了现代农业。
“从一粒椹果聚变出一个特色品牌,继而衍生出一条旅游产业链,生态资源成为夏津绿色发展的第一资源。”才玉璞说,夏津椹果的发展路径印证了“跳出农业发展农业”才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论断。
浑身是宝的桑树如今真正“长腿儿”走了出去。
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祖光以及北京宝德润生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果桑“大健康”系列保健品正在中试。
与中国工程院桑产业学界泰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围绕桑叶、桑果、桑枝、桑树皮、桑根、桑菌、桑籽油等,推动“桑”的全元素利用,全方位开发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进军大健康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使椹果升值空间翻了几番,保证了种植户平均年收入增加两至三万元。
眼下,尚品源、东方紫、卡洛斯、圣源、圣树源等桑类企业,年加工椹果能力2万吨,桑叶吨。桑类龙头已经成为古桑树群所在12个核心村和12个外延村农民富、农村美的“动力源”。
“椹”路越走越宽,更美的风景就在前方
今年1月,夏津县将围绕古桑树群所在24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乡镇,打造生态旅游核心景区。“夏津旅游资源与发展条件,与周边乡村完全相融,以古桑为特色的旅游品牌已得到市场的认可。”夏津县长高善玉介绍说。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夏津县以生态旅游区工作为发展重点,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县旅游局副局长于晓辉介绍,年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夏津县中国椹果之乡称号,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1月19日,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月19日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山东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深挖遗产地丰富的资源优势,桑产业正成为夏津乡村旅游的“活力源”。
后屯村紧邻德百温泉度假村和在建的德百旅游小镇,多人的村子,靠着区位优势,村民收入有了不小的增长。村民崔风国的两个儿媳妇都在德百温泉度假村工作,每年家庭工资收入加上十几亩果树的收益超过了10万元。
丰富的旅游资源给后屯村民提供了充足的工作岗位,也带来了许多商机,后屯村民在景区也即家门口开饭店、快餐、超市等门市的比比皆是。
旅游区让村民手中的乡村资源有了变现的可能,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观光项目和多年来相继开发的旅游节庆活动,如每年春节期间的文化庙会、冬雪节,正月十四的架鼓民俗节,4月份的梨花节,5月初的槐花节,5月中旬的椹果生态文化节,7月份的温泉DJ音乐节,9月份的香梨采摘节等,一个接一个的节庆文化活动,让夏津旅游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量逐年增加。年游客超过多万人次,旅游收入16亿元。
“夏津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和乡村资源结合在一起,让农村变成了‘香饽饽’,村民不愿意离开农村,城里人也愿意待在乡村。”高善玉坦言。
依托森林公寓和德百旅游小镇乡村旅游带来的知名度,刘堤村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每年的旅游旺季,村子周边到处都是游客,这让村民有了更多致富机遇。如今,刘堤村正筹划以党支部创办旅游合作项目,打造3套精品特色民宿,由合作社对外承包给第三方运营,承包费除去股民分红,列入村集体经济。老村支书闫宗华算了这么一笔账,“按照每处院落对外承包每年3万元计算,一年可收入9万元。”闫宗华说,这还不算后续的配套带动效益,他们正筹划康养等特色项目,延长产业链,带动旅游业、餐饮业发展。
依托古桑树群这个独有的资源优势,夏津的桑产业与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融合发展,让遗产地的农民真正从保护中受益,村民们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甜。
为全力推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开创桑产业发展新优势,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夏津县委、县政府定于5月19日—6月30日,“以树为媒、以果传韵、以节招商”,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揭牌第三届中国果桑产业发展大会·德州“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暨第十一届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椹果生态文化节,共享世界遗产,共赢创新动力,为建设多彩文明富康新夏津营造好氛围、汇聚正能量。
世界那么大
夏津森林公园那么美
你难道不想来看看吗?
责任编辑:文丽审核:月哥
来源:夏津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手机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