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胶州民间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今天《胶城生活在线》整理编辑出这篇关于有的胶州人为何小脚趾甲分两瓣的典故奉献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据记载,早在宋、元之际,宋抗击元兵入侵的战争中,中原这个古战场,更成为必争之地。长期的兵灾,持续不断,战火纷飞,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兵入侵中原,攻城略地,使用灭绝人性的残暴屠杀,以汉族为首的各族人民奋力抵抗,也付出了惨重的牺牲。元王朝建立后,极力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将统治下的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因此汉人、南人从未间断过对元的抗争。元末刘福通高举义旗,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人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浴血历战长达十三年之久,苏鲁豫皖百姓十亡七八。虽然刘福通的起义动摇了元王朝统治的根基,但终以失败告终,这是第一次兵灾。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拥兵自重,纷纷割据,内讧遂起。先后在河南、山东和山西的东部、北部、关中地区展开争城夺地的恶战,待朱元璋出兵江淮方告结束。这是第二次兵灾。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平定北京,战败王保保,灭李思齐于关中,据险高防,统一全国。这是第三次兵灾。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朱棣靖难兵变,苏鲁豫皖又遭战祸,这是第四次兵灾。 刀兵之灾,已民不聊生,自然灾害,又接连不断。据史载,公元年(元至正八年),河决济宁。公元年(元至正十六年),河决,山东大水。旱灾计有公元年、年、年三次大旱。公元年,山东、关中蝗灾严重。除严重灾情外,一般灾情彼起此伏接连未断,灾荒饥饿更令人难以忍受。史载,公元年、年,济南、东平、胶州等到地,先后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兵祸连接,军粮吃光,便老弱为食;水旱蝗灾,瘟疫流行。种种祸害齐发,山东一带,竟出现赤地千里、路绝人稀的惨象。
早在南渡后,鲁南的峄滕地区与苏北的淮海地区便为南宋与金的争夺之地。战祸一直持十余年。金元光至正大年间,先是纳合六哥杀行尚书省蒙古纲,据邳州叛变;后国用安降元为都元帅,与王佑、张兴等互相击杀,战火又继续近十年。《峄县志》载:“建炎三年(公元年)韩世忠出下邳,偏将解元,以二十余骑破金兵数百。绍兴十年(公元年)八月,韩世忠围淮阳……世忠驻师楚州(今江苏淮安)经营淮北,大小数十战,皆在良承童邳之境……喋血苦战,积十余年之久……盖以泗、沂粮运所资,固势所必争也。”又:“元光二年,纳合六哥杀行尚书省蒙古纳,据邳州叛。正大八年......扫兵总领王佑遂之。未几张兴杀佑,而国用安又袭斩兴……国用安亦败死,而邳峄之间干戈不息,诚有如史臣所云,当日蒸黎,如鱼在釜者也。” 元末刘福通起义后,响应他的有徐州的芝麻李等,都在这附近从义。刘福通派毛贵攻山东时,曾在峄县一带进行过“拉锯战”。所以峄县除上述四次中原大战所遭兵灾外,由于地理位置,又先后多次受到战争的摧残。志书中记述老百姓像鱼在锅中,但仍比不上民间讲说的话:“几百里不见炊烟,十里八村想找个活人都不容易,连鸡狗都没有。”更令人惊心动魄,惨不忍闻。 山西北起石岭关(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关城),南至黄河北岸的晋南地区,因表里山河,地势险固,土地肥沃,人民生活殷实。元、明战乱较少,当时系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及其子扩廊帖木儿(王保保)的根据地。他们统治严酷,百姓无力反抗,社会相对安定,晋南之民在屈辱下而得以休养生息,加上难民流入,形成了人口稠密的状况。
上述山东路绝人稀,而山西人口稠密,这是从山西移民山东的主要原因。另据《明史.、成祖本纪》、》《食货志》、》《续文献通考》、《日知录》诸书载“明行事多仿汉高”。刘邦曾迁徙富户充实都城长安,朱元璋效法刘邦,这又是一大原因。还有一个原因,说是明对山西人民的报复惩罚。这是由于元末扩廓帖木几(即王保保)据守山西省,抗拒朱元璋,久攻不下,后在人奉调北撤、反攻大都时,明将徐达才得以顺利攻下山西省,于是朱元璋认为晋民助逆搞合,因而迁怒报复,强迫迁民,以示惩罚。
为什么在洪洞大槐树下设点移民?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考察、分析、得出原因有下列四点: 1.大槐树在洪洞县,洪洞县地处平阳和太原两府之间,洪洞虽属平阳府辖而地位适中,交通较为便利。 2.明初大将徐达北大伐,原在洪洞县高有统帅的行辕兵站等机构,以之兼办移民事务,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而言,均有许多方便之处。 3.古人迷信,封建统治者尤甚。如取地名之吉兆,洪洞县名正合“洪武”,且有统一天下之吉兆,故把洪洞定为移民集中转运站。 4.大槐树“高标百心,盘日拿云,浓荫蔽数亩。寺内(广济寺)有佛塔一尊,巍然矗立,上插云际。树塔参天拔地,目标显著,十数里外,清晰可见。”有如此特点,使所移之民向这里聚集时好找、好认:迁走之后,这儿作为各自故土的象征,容易记忆。 有关大槐树的说法,据洪洞县邑绅景大启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志》:“明初称民,山西各州县被迁徙的老百姓,据说指定荟萃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大槐树在山西洪洞县城望霍门外三华里处之坡底村广济寺。广济寺位临通衢,东滨汾河,寺左有汉槐一株。……官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然后分遣就道,各赴指定省县。”“志”中把大槐树的所在方位与广济寺介绍得很清楚。另贺相寿撰《重修大树处记》碑文,记述了“民国初年洪洞邑绅景大启痛故乡古迹之茫然无存,又不忍过往客商,千里还乡,一无所见……于是募集专款,在大槐树遗址……竖碑备茶……以解干渴而慰乡思”。其中叙及移民,与史实一样。又,民国六年孙奂仑修《洪洞县古迹志.大槐树》:“……权下为集合之所……因历年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民国二年,邑人景大启者,募资竖碑以纪遗迹。”从以上专题资料可以看出,古大槐树所在地广济寺,在洪洞县城附近。寺院已为汾河所毁,公有金时建立的石幢(景文谓“佛塔”)一座尚存,远望如塔,巍然矗立。古大槐树为汉代所植,树身数揽,浓荫可蔽数亩,因历年久远,早已老死。现存古槐,传说是原株北引根发芽长大,也已老态龙钟。但根本又生新枝,绿叶点点洋溢着勃勃生机。 由于洪洞成为移民集散地,明廷当局又能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高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从事移民工作。被迁民众出发前,汇聚大槐树周围,倾诉离情,祭奠故土。他们将大槐树上老鸹窝、喜鹊窝看在眼中印在脑海,当作各自故土的象征、告别家乡的纪念;并将迁民史代代相传后世,于是大槐树就成了被迁家族祖先的历史渊源。 大槐树古迹,至今犹存,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附近。一带丛林,苍翠葱郁。入口处有木牌坊,四柱三门,形制古朴,横额上“誉延嘉树”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前行不远,有碑亭一座,斗拱支撑、雕梁画栋。亭中矗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上刻“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另外还有许多碑刻,分别记载着历次移民的情况,至今已成为可靠的历史资料,并已成为洪桐县驰名全国的重点文物。 公元前年,朱元璋统一全国,结束了多年的混乱局面。当时山东虽灾后恢复而城郭空虚,人口严重不足,生产率低下,政府钱粮无法征收。进而为了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经济,遂先后迁晋民到苏、鲁、豫、皖各省。永乐帝朱棣定都北京后,又屡迁晋民于北京、河北。均实行“移民屯田“政策。 移民开始于洪开三年(公元年)六月,到永乐十四年(公元年)一月结束,前后计徙民十三次之多(按:《明史.本纪》徙民记载八次;《明史.本纪》徙民记载五次)。徙民的来源有两处,南方的苏、杭、嘉、湖一带人烟稠密,移至江北;北方的山西太原、平阳二府及潞、泽、辽、沁、汾诸州之民,移往苏、鲁、豫、皖各省。
树有根,水有源。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年前的大移民,让当今众多山东人有了一个共同的“根”——山西洪洞大槐树。如今,“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已遍布山东个县市区,几乎覆盖了全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明代大移民中究竟有多少人、多少姓氏家族迁居山东。
除了张、王、李、刘、赵、陈、孙、杨、吴等大姓家族外,还有许多罕见姓氏在明代大移民中迁居山东,如根氏、汲氏、祖氏、蘧氏、国氏、应氏、保氏、别氏、都氏、营氏、鄢氏、宣氏、光氏、司氏、仪氏、果氏、劳氏、这氏、海氏、只氏、森氏、句氏、富氏、禹氏、郗氏、和氏、茹氏、霭氏、槐氏、骈氏、练氏、养氏、莘氏、胥氏、巨氏、亢氏、璩氏、侣氏、居氏、鱼氏、信氏、缴氏、生氏、兀氏、俱氏、官氏、建氏、村氏、加氏、钮氏等等,其中还有满氏。
同姓为什么到处都有
因明朝移民条律中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目的是防止家族势力太过强盛。不想改姓的,只好各分东西,因此同姓遍天下。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已考证出当年移民的个姓氏,而同一姓氏又有若干家族。因此,很多同姓移民却未必是同一家族。
“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曾是中国文化崇尚的一种人格风骨,这条律就迫使一些同宗兄弟为生活在一起,不得不更姓易名,从而导致部分家族分成多个姓氏。
在鲁西北一带,曾流传关于“打锅牛”的传说,也广为流散。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后世牛氏相见,就会问:“打锅不打锅?”若“打锅”即为本家,若“不打锅”则为旁支牛氏。
而微山县留庄镇前塘子村的徐先生表示,“我的祖先也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来,村子就是那时候建立的,至今已有二十五世。现在全村都是徐氏一族,敬关公,以铁锅为记。据家谱记载,山东省有三成徐姓属于这一支分出去的。”
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的分布
据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的统计,当年迁往山东的移民,目前已遍布山东省17个地市的个县、市、区。
莘县东阿聊城冠县平阴阳谷茌平临清夏津高唐平原武城德州陵县
宁津乐陵临邑商河惠民济阳高青桓台邹平章丘齐河禹城长青济南
东明菏泽鄄城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单县成武金乡嘉祥梁山东平汶上
肥城宁阳兖州曲阜济宁鱼台枣庄微山滕州邹城泗水平邑新泰莱芜
泰安苍山郯城临沭临沂费县莒南日照莒县蒙阴沂南五莲沂水诸城
安丘沂源临朐昌乐青州寿光昌邑潍坊淄博胶南胶州青岛即墨高密
平度莱西莱阳莱州招远栖霞龙口蓬莱烟台牟平威海文登荣成乳山
海阳无棣庆云阳信沾化利津滨州东营博兴广饶垦利
民俗中的佐证
槐树:山东很多地方种有槐树,相传是从山西带来的。
解手:民间广为流传的“解手”的说法和“背手”的习惯源于山西大移民。相传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用绳子将人们的手反绑起来,一串一串相互连结。由于路途遥远,走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了背着手走路。在押送过程中,人们需要大小便时,便央求官兵将手解开,如此次数多了,就简化为‘解手’。”
脚趾:山东曾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在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有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一雅一俗,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标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
看了这个视频,你会了解更多
如果您喜欢,请给点赞并转发出去,让更多的胶州老乡都知道!
进入了解更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