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
近期,小编带领着大家学习了细菌性痢疾、高血压、高血糖等暑期健康小知识,为大家普及知识的基础上,也位7月24日-7月30日的网络答题活动提前预热~今天是最后一期啦,你都学会了吗?
输入
一、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二、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传染病吗?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年卫生部决定将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一、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二、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医院就诊。
一、什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被致病性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国家卫计委统计资料显示,细菌性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在每年5-10月达到全年高峰。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分型有几种?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细菌性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混合型三类。
感染型:以病原菌感染侵袭为主。除引起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外多有发热表现。常见于沙门氏菌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毒素型: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混合型:常见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等。
一、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1、特征
沙门氏菌引起人体食物中毒的来源是由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如病死牲畜肉、熟肉制品)引起,也可以由家禽、蛋类、奶类食品引起。
沙门氏菌中毒的症状主要由急性肠胃炎为主,潜伏期一般为12~14小时,前期症状有恶心、头疼,全身乏力和发冷等,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腹疼,粪便以黄绿色水样便,少数带脓血和黏液,一般发热的温度在38-40℃,重病人出现打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的症状。病程为三天至七天,一般预后良好,但是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如不及时进行急救处理也可导致死亡,多数沙门氏菌病患者不需服药即可自愈,婴儿、老人及那些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应就医治疗,沙门氏菌携带者不可从事准备食物的工作,直到获得医生的许可。
2、预防措施
①应禁止食用病畜、病禽,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对肉、禽、奶、蛋类食品加工,储存应严防污染。
②生食品及时加工,加工后的熟食品应尽快降温,低温储藏并尽可能缩短储存时间(保存时间应在6h以内)。
③食用时要煮熟、煮透;存放,加工时生熟食物要分开。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1、特征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多见于春夏季,中毒食品种类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此外,剩饭、油煎蛋、蛋糕等也可引起中毒。
潜伏期2~4小时,极少超过6小时。起病急骤,有恶心、呕吐,中上腹部痉挛性疼痛,继以腹泻。呕吐最为突出,呕吐物可带胆汁黏液和血丝,腹泻呈水样便或稀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重症可因剧烈吐泻引起脱水、虚脱和肌肉痉挛。体温大多正常或略高,绝大多数患者经数小时迅速恢复。
2、预防措施
加热并不能保证完全消除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因此更要加强饮食管理,有皮肤化脓灶的炊事员或食品加工人员应暂调离其工作。另外应在低温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储存食物,且不宜久放。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1、特征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多见于夏、秋季节,其中以鱼、蟹和肉类染菌率较高,另外凉拌菜和存放久的饭菜均易被污染,食品感染率高低与食品新鲜程度、运送和保存时卫生状况密切相关。
2、变形杆菌所致的食物中毒按临床表现可分两型:
①胃肠炎型
潜伏期3~20小时,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脐周剧烈绞痛、腹泻、头痛、头晕等,腹泻为水样、带黏液恶臭、无脓血,一天数次至十余次。全身中毒症状轻,有1/3~1/2患者胃肠道症状之后,发热伴有畏寒,持续数小时后下降。严重者有脱水或休克。
②过敏型
潜伏期0.5~2小时,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以面部、颈胸部明显,呈酒醉样面容,伴头痛,偶可出现荨麻疹样皮疹,伴瘙痒。
少数病例可同时出现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多于1~2日内顺利恢复,短者仅数小时,极少数患者达数日。
3、预防措施
严格作好炊具、食具及食物的清洁卫生。禁食变质食物。食物应充分加热(55℃持续1小时即可将变形杆菌杀灭),烹调后不宜放置过久。凉拌菜须严格卫生操作。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
1、特征
副溶血性弧菌又称致病性嗜盐菌。广泛生存于近岸海水和鱼贝类食物中,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海产品,以墨鱼、虾、贝类最多见,其次为盐渍食品和肉类、家禽和咸菜。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于夏秋季的7~9月,沿海地区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为主。
2、临床表现
一般14~20小时,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或胃痉挛、腹泻、呕吐,洗肉水样便,有时脓血便,腹泻每日5~6次,体温一般为37.7~39.5℃。重症者可出现脱水、意识不清、血压下降等。病程一般为2~4天,恢复期较短,预后多良好,但病后免疫力不强,如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可再次发病。
3、预防措施
不生食海鲜;注意海鲜是否干净、新鲜,食前应用淡水反复冲洗,吃时煮熟煮透,再加适量食醋;生熟食品分开存放,装海产品的器具及接触海产品的手应洗净擦干再接触其他食品。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
您可能还想看
学习
酷暑季,与健康知识零接触~
学习
学习暑期健康知识赢好礼,如果你还不知道快看这里~
学习
网上暑期健康知识宣传第二期来啦!常见的健康知识都在这里!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