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保健出汗篇二

有些人一睡着就出汗,甚至睡一觉醒来衣服都湿透了,但醒着的时候没有特别不适的情况,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今天我们聊一聊异常出汗的另一种常见类型:阴虚盗汗。

盗汗则是指睡觉时出汗,这种异常出汗在人睡醒时就会止住。

“盗”在这里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盗汗多因阴虚内热所致,但亦偶有阳虚所致者。

阴虚盗汗是较为常见的,患者还常伴有阴虚内热的其他症状,如:口咽干燥、手足心热、心烦心慌心悸、头晕眼花、舌红无苔等现象。这是由于阴虚火旺,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则津随液为汗。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盗汗患者的出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

入睡已深,或在清晨睡醒前1~2小时出汗,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症状。

中型

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湿透衣裤,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此类型的盗汗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睡醒后还伴有口干咽燥的症状。

重型

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液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

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汗液常带有异味。

此类盗汗常伴有明显的骨蒸潮热,心情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饮凉水,平时也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等。

那么,阴虚盗汗怎么办?

其中,轻中型盗汗可食疗或家庭简单调理,重型盗汗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切不可轻视延误诊治。

食疗

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食物属性可参考《夏季养生保健——食疗篇》一文)

沙参麦冬煲鸭汤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做法

净老鸭g,沙参50g,麦冬20g,老姜1块。

净老鸭切成3cm见方的块。沙参、麦冬用冷水浸泡10分钟后取出。老鸭放入汤煲中,加入足量的冷水大火烧至将开,调成小火,用汤勺撇去浮沫,放入老姜、沙参、麦冬后加盖,用中火煲煮2小时,食用时调入盐即可。

沙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代茶饮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做法

生人参/西洋参1.5g,麦冬6g,五味子3g。

此方沙参养阴清热生津、麦冬润肺清心生津、五味子收汗生津,三药合用养阴生津敛汗,治疗阴虚盗汗效果良好。若为气阴两虚型盗汗,还可沙参改为西洋参气津双补。上三味药开水泡20分钟后晾至温凉再饮,一日一剂代茶饮即可。

常用方剂

归脾汤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耆(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人参,木香,甘草(炙)(此方出自《正体类要》)

(以上图片可左右滑动观看)

功效:补血养心,用于自汗或盗汗且伴有睡眠差、心悸心慌、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淡脉细。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收涩敛汗。有痰湿、瘀血、外邪者,或热邪内伏、阴虚脉数者忌用。忌生冷食物;忌思虑过度及过劳。

或可服用此方成药:归脾丸。

当归六黄汤

当归克、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黄芪(此方出自《兰室秘藏》)

(以上图片可左右滑动观看)

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此方为治疗阴虚盗汗主方。

症见: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本方可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阴虚火旺者。)

用法:水煎服,饭前服。本方养阴泻火之力颇强,对于阴虚火旺,中气未伤者适用。若脾胃虚弱,纳减便溏者不宜使用。

知柏地黄汤

知母、熟地黄、黄柏、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此方出自《医宗金鉴》)

(以上图片可左右滑动观看)

功效:滋阴降火。主阴虚热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孕妇慎服;虚寒性病证患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怕冷,手足凉,喜热饮;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或可服用此方成药:知柏地黄丸。

温馨提示

感谢您阅读本篇内容,如有其它相关问题,可以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hx/79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