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
在感谢四个人的同时,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
临来瑞典前,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想带85株青蒿来到卡罗林斯卡学院,让它们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但我怕在机场、海关遇上安检、植检的麻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尊敬的主席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新闻背景:
网易科技讯北京时间10月5日,在皇家卡洛琳医学院举行的诺贝尔大会,决定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C.Campbell)、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其中一半共同授予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发现针对蛔虫感染的新疗法(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的发现),另一半则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针对疟疾的新疗法(青蒿素的发现)。
由寄生虫导致的疾病已经困扰人类长达千年之久,也是全球主要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最贫困地区人口的影响尤为严重,也是阻碍提升人类健康和幸福的一道巨大屏障。今年的诺奖得主发现了针对极具破坏力的寄生虫疾病的革命性的新疗法。
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一种新药物,阿维菌素,其衍生物可彻底地降低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同时在其他寄生虫疾病治疗方面也有功效。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这两项发现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图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用于表彰对某些极具破坏力的寄生虫疾病的新疗法的发现:河盲症、淋巴丝虫病(象皮病)和疟疾,这些疾病的分布地区非常一致,为地图中深蓝色部分。
寄生物可引发毁灭性疾病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物世界里,这个世界里不仅仅有人类和其他大型动物,还有很多其他的生物体,其中有一些对人类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许多寄生物都能引起疾病。在医学上比较重要的一组是寄生虫(蛔虫),寄生虫折磨着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中南美洲尤其肆虐。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都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从其名称可以看出,河盲症(盘尾丝虫病)最终导致失明,原因是角膜的慢性发炎。淋巴丝虫病困扰着超过1亿人,可引起慢性肿胀,和终身感染的、致残的临床表现,包括象皮肿(淋巴水肿)和阴囊鞘膜积液(图1)。
疟疾一直伴随着人类,通过蚊子携带的单细胞寄生物传播,寄生物入侵红细胞,引起发烧症状,严重者可造成脑损坏甚至死亡。全世界有超过34亿人口有感染疟疾的危险,每年有超过45万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图1)。
从细菌和植物中发现抗寄生虫疾病新疗法
虽然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寄生虫病的持续疗法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很有限,但是今年的诺奖获得者的成果彻底改变了缓慢的局面。
大村智是日本微生物学家和天然产物分离专家,他专注于研究链霉菌。链霉菌生活在土壤中,因许多种是抗生素的产生菌而且产生抗生素的种类最多而著名(包括年赛尔曼·瓦克斯曼发现的链霉素)。在掌握了大量培养这些细菌和特性描述的特殊技巧后,大村智成功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新的链霉菌菌株,并在实验室中培养。从几千份不同的培养样品中,他选择了最具活性的50份培养菌,用于进一步研究它们对有害微生物所产生的作用。
图2:大村智寻找链霉菌新菌株,作为新活性物质来源。在日本,他把微生物从土壤样本中分离,把它们移至实验室培养(如图左所示)并描述了数千份链霉菌培养样本。从中,他选择了约50份最具活性的培养菌,其中一份培养出阿维链霉菌(如图右所示),阿维菌素的产生菌。
威廉·坎贝尔是美国寄生虫生物学专家,他得到了大村智培养的链霉菌培养菌,并研究其功效。坎贝尔发现,其中一份培养菌中的一种成分能显著有效地对抗家养和农场动物身上的寄生虫。该生物活性成本被提纯并命名为阿维菌素,随后通过化学改性成一种更有效的化合物,伊维菌素。伊维菌素后来在寄生虫疾病患者身上试用,可有效杀死寄生幼虫(微丝蚴)(图3)。因此,大村智和坎贝尔共同发现了非常有效的治疗寄生虫疾病的新药物。
图3:威廉·坎贝尔发现,大村智的其中一份链霉菌培养菌能有效杀死寄生虫,其活性成分被提纯后成为阿维菌素。阿维菌素被进一步改性为伊维菌素,能高效对抗人畜身上的多种寄生虫,包括引起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寄生虫。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使用氯喹或奎宁,但疗效逐渐下降。直到上世纪60年代,因疗效下降,疟疾发病率逐步上升。当时,屠呦呦从传统中药中寻求帮助,跨越发展疟疾新疗法所遇到的障碍。从一大版关于感染疟疾动物的中医疗法中,她把了从黄花蒿中提取出的青蒿素作为候选。然而,实验结果并不一致,所以她又重新翻看了古中医书籍,根据线索,她成功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活性成分。屠呦呦是第一个证明青蒿素能高效对抗人畜体内疟疾寄生虫的人(图4)。青蒿素能快速杀死疟疾寄生虫幼虫,对严重疟疾患者的疗效非常显著。
图4:屠呦呦在中医古籍中寻找疟疾新疗法。黄花蒿是她的候选,她从中提取出活性成分,青蒿素,是对抗疟疾的特效药。
阿维菌素,青蒿素和全球健康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基本改变了寄生虫疾病的疗法。今天,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被运用于世界上每一个寄生虫疾病肆虐的角落。伊维菌素能高效对抗一系列寄生虫,其副作用小,且全球免费供应。伊维菌素在改善贫困地区数百万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伊维菌素的疗效非常显著,以至于让对应的疾病处于灭绝的边缘,这将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疟疾每年感染将近2亿人。阿维菌素被用于世界上所有被疟疾折磨的地方。通过结合疗法,预计疟疾的总体死亡率降低20%,儿童死亡率降低30%。就非洲而言,这意味着每年能挽救超过10万条生命。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为严重寄生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革命性的新疗法。坎贝尔、大村智和屠呦呦改变了寄生虫疾病的治疗方法。他们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不可估量的。
威廉·坎贝尔年出生于爱尔兰。年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年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年,他在默克研究所开展治疗研究,从-年,他任职试验研究和开发院院长兼高级研究员。目前,坎贝尔是美国杜尔大学名誉研究员。
大村智年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日本公民。年获得东京大学药剂学博士学位,年获得东京大学科学院化学博士学位。-年为日本北里研究所研究员,-年为北里大学教授。年,大村智被聘为北里大学名誉教授。
屠呦呦年出生于中国,中国公民。年毕业于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助理教授,-年,任副院长,年,任院长。自年起,屠呦呦任中国中医研究员首席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