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夏秋交替,天气转凉,又到了海鲜新鲜肥美上市的季节。在食用海鲜大餐的同时,警惕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简介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由于海鲜空运,内地城市病例也渐增多。

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时。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生物学特征

副溶血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为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本菌嗜盐畏酸。最适宜的培养基:温度为30℃—37℃,含盐2.5%—3%(若盐浓度低于0.5%则不生长),pH值为8.0—8.5。本菌对酸较敏感,当pH6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l一3min即死亡。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常隆起,圆形,表面光滑,湿润。在3%一3.5%含盐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周期。对高温抵抗力小,50℃20min;65℃5min或80℃1min即可被杀死。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临床表现

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约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表现为急发病,潜伏期2~24h,一般为10h发病。主要的症状为腹痛,优势腹痛在脐部附近剧烈。腹痛是本病的特点,多为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大便似水样。便中混有黏液或脓血,部分病人有里急后重,重症患者因脱水,使皮肤干燥及血压下降造成休克。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

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型。本病病程自1~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复较快。

来源和传播途径

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除了海产品以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发现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产品、海盐、带菌者等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本菌的途径,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一。

发病机理

吞服10万个以上活菌即可发病,个别可呈败血症表现。该菌有侵袭作用,其产生的TDH和TRH的抗原性和免疫性相似,皆有溶血活性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致肠袢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引起腹泻。TDH对心脏有特异性心脏毒,可引起心房纤维性颤动、期前收缩或心肌损害。有人发现脲酶病腹泻有关。患者体质、免疫力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型性。山区、内陆居民去沿海地区而感染者病情较重,临床表现典型;沿海地区发病者病情一般较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

2、传播途径

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

3、地区分布特点

日本及我国沿海地区为副溶血性孤菌食物中毒发病率的高发区。据调查,我国沿海水域、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尤其是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但近年来随着海产食品的市场流通,内地也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散在发生。

4、季节性特点及易感性

7~9月常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

5、食物的种类

主要是海产品,其中以墨鱼、带鱼、虾、蟹最为多见,如墨鱼的带菌率达93%,其次为盐渍食品。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来源:人群带菌者对各种食品的直接污染。沿海地区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人群及渔民副溶血性弧菌带菌率为11.7%左右,有肠道病史者带菌率可达31.6~88.8%。间接污染,沿海地区炊具的副溶血性弧菌带菌率为61.9%,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用前加热不彻底或者生吃,或熟制品受到带菌者、带菌的生食品、带菌容器及工具等的污染。

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主要是患者的粪便、可疑食物、炊事用具的洗涤液等。

2)检验方法及鉴定:

①增菌培养:取标本0.5~1ml接种40g/LNaCl蛋白胨水中,37℃培养,若有本菌存在,一般数小时即出现明显混浊,即可分离培养;

②分离培养:将标本或增菌培养物接种副溶血弧菌选择培养基35℃培养18~24h观察结果。菌落湿润、混浊无粘性,呈绿色;

③鉴定:根据其形态、染色、多形性、活泼动力等特点,以及在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结合氧化酶试验阳性,在KIA上K/A,H2S(-)。在MIU上“++-”。以及嗜盐试验和血清学分型可作初步鉴定。

最后鉴定,必要时作进一步生化试验及毒力试验。

治疗措施

1、支持及对症治疗

脱水者需输入生理盐水及葡萄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纠正失水。血压下降者,除被动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药。

2、抗菌药物

轻度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给复方新诺明或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3、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医院医治。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感。呕吐、腹泻严重者要补充水和盐。

中毒预防

1、注意加工环境卫生,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盛装生、熟食品的用具要分开;处置煮熟的海产品时,要避免被生的海产品或被污染的海水污染,防止交叉感染。

2、食用海产品要煮熟炒透,尽量避免生食。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不耐酸。食物保持中心温度在56℃,5~10分钟可被杀死,在普通食醋中l~3分钟即死亡。食用海鲜,注意煮熟煮透,再加食醋调味。如生食虾、蟹、螺类,建议先用醋浸泡10分钟左右,用冷开水冲洗后再行腌制。

3、注意食物保存方式,控制细菌生长。日常做菜,应本着吃多少做多少的原则,尽量不剩饭菜,不吃剩饭。但不意味着剩饭菜绝对不能食用,一定注意保存条件。建议将凉透的食物用干净容器密闭储存或在碗盘上覆盖一层保鲜膜保存在冰箱内。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且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

4、就餐后一旦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贻误病情。如在餐饮单位就餐,保存好消费票据、就诊记录、检验报告等相关证据,同时配合疾控等部门开展调查,以便查找原因,避免、减少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

赞赏

长按







































北京哪看白癜风好
北京哪里能治愈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hx/3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