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在中国行医的传奇医生万巴德,图片转自教会与现代西方医学
年10月5日,屠呦呦女士因为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性命而荣获诺贝尔奖。屠呦呦在研究中使用的青蒿,产自厦门。
而少有人知道,早在十九世纪,有一位英国医生,20多岁来到厦门,在此住了整整十三年,开医馆、搞研究,发现蚊虫是疟疾等疾病的宿主,并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他的后半生也颇为传奇,治好过李鸿章的病,让西医在中国得以流行;亲自教出孙中山这个学生,又在伦敦协助他脱难;慷慨地将研究成果给罗纳德·罗斯,并予以指导助其获得诺贝尔奖;他还是大名鼎鼎的香港大学和牛奶公司的联合创办者之一。
这位医生的名字叫PatrickManson,正式音译应为帕特里克·曼森。不过,因为历史原因,有的中国人称他为万巴德(闽南语读音,我们采取这个称呼),有的则叫他曼森、梅森、孟生、白文信(粤语音译)等等。受英国朋友DavidGoodall委托,我们开始寻找他在厦门留下的一些痕迹,并希望找到他的故居,给他挂上一块纪念牌。
——前言
当厦门民众举着火把围住医馆时,万巴德的内心是无比紧张的。这个场景像极了异端裁判所烧死异教徒的画面。此时此刻,一位罹患象皮病的本地青年,正躺在他的手术台上。这位青年因为患病,三次自杀未遂。他的阴囊肿大无比,中医毫无办法,无可奈何才来求助西医。
当这个青年接受治疗时,门外的人在喊「洋鬼子,你不要给他动刀哦!他如果死了,你是杀人犯,我们不会放过你的,还是把人放出来罢。」又有人对那位病人呼叫「你要死就死个干脆,不要死在洋鬼子手上。」手术完成后,万巴德跪在地上向上帝祷告,祈求上帝帮助他,「不仅为了他、为了病人,更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医学的治疗,能够明白拿着手术刀背后的爱心。」
这可能是万巴德在中国行医时最危险的一次遭遇。在此之前,他遇到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没人来看病。那时候的厦门虽然已是有不少人口的港口,但大多数人对于西医是排斥的。为了让人相信西医,万巴德甚至想出把医馆装上全透明玻璃,让人能够看见里面的方法,但并不管用。
登陆厦门:万巴德的人生转折点
▲万巴德的出生地,图片转自维基百科
年,万巴德出生于苏格兰亚伯丁郡的一个小康家庭。其实他原本的志向是成为一个工程师,但因为遭遇一起事故,医生发现他脊椎侧弯,要求他静养不可从事粗重体力的工作。休养期间,他到亚伯丁大学旁听研习了自然史课程。后来,因为他完整修完这门课的缘故,他获得了进入医学院学习的机会,从此走上行医之路。
年,毕业没多久的万巴德接受了一份很特别的工作——大清帝国的海关医务官。这位自称「火热的心灵像是一匹难以驾驶的野马,渴慕寻找天地间的一点共鸣」的少年,踏上了前往台湾的航船,从此命运和中国捆绑在了一起。
当时台湾经常流行瘟疫——疟疾、鼠疫、血吸虫等,通通被人们视为水土不服。万巴德医院行医,一面学习台语和中国话。但因为迷信,中国人有极高的受苦情操和所谓的阿Q精神,能够长期忍受不合理的痛苦。他后来回忆到,自己常常看见「绑着红色头巾的道士,大吹法螺、念念有辞地在病人身上洒米粒;浑身颤抖的乩童,在恍惚状态下给人开药方。」他这一匹野马,莽莽撞撞地闯入这样一片无知的原始森林里,只能踩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来。
在台湾的五年时间里,万巴德没有太多施展的空间。年,台湾南部医院,医生的工作很难开展。而就在这一年,万巴德被调动到厦门。没想到这次工作调动成为了万巴德医学生涯的转折点,同时也改变了许多厦门人的命运。
在厦门的头五年,万巴德主要工作是行医。当时厦门有谣言说教会的人在井里下毒,中毒的人必须改信基督教才会痊愈。民教冲突是那个时候中国社会很大的一个矛盾。万巴德顶着压力,上街推销西药。我们可以想象,万巴德走在中山路上,大声高呼「这就是解毒丸!」,但路人向他抛来的,全是异样的眼光。不过,万巴德并没有被击败。因为他始终坚信,科学会战胜愚昧。
研究蚊子:发现疟疾传播的秘密
万巴德在厦门一边开馆行医,一边做科学研究。年,他回了一趟英国。在那里他购买了一台显微镜,同时阅读了不少新的科研资料。年底,他还是选择回到他魂牵梦绕的中国。
▲万巴德正在显微镜下进行生物研究,图片转自汤博乐
其实这时候,他面临着一个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他的爱人兼助手依莎贝尔小姐正在英国。于是,他给她写了一封至今读起来仍然感人至深的信,在信里他写到:
「亲爱的依莎贝尔小姐,这也许是我给你的最后一封信了。当伦敦午夜的雾笛响起,就是我要离开的时间,再度回到中国,我日夜梦回的所在。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染着可怕致死的嗜血丝虫、血吸虫、疟疾,在还没有认识耶稣基督的救恩前,病魔就先夺去了他们的性命。中国需要我!藉着高明的医术,移去他们的封闭与保守……亲爱的依莎贝尔,满了如火热情的我,在短短相聚的十个月里,不是在图书馆里苦读,就沉湎在显微镜前,很少对你细语呢喃,情话深诉,真是满心的歉疚。对中国人苦难的负担,使我无法扮演一个好情人。但是,如果回到福音的战场,你将发现我是全力以赴的一流战士。亲爱的,你愿意来中国吗?」
被打动的依莎贝尔乘船来到厦门,和万巴德结婚,一同和死神战斗。当时厦门有不少丝虫病病患,让他们得以展开对丝虫病的研究。当然,万巴德在解剖尸体时受到了不少本地人的指责。
为了完成研究,万巴德设计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找来一个丝虫病患者睡在一间房里,房间晚上门窗大开吸引蚊子进来,隔了一段时间后再把门窗关起来,第二天早上用烟熏蚊子,等到蚊子变得迟钝之后,万巴德耐心地捕捉蚊子放进药罐中。结果万巴德观察到丝虫不但没有被蚊子的胃消化、反而在蚊子体内继续成长。(引自《东方历史评论》)」虽然他没有直接得出蚊子叮咬传染疾病的结论,但为接下来的科学家打开了一扇大门。也因此他得到了「蚊子」的外号。
回到文章开头,青年人在万巴德的医馆里奇迹般地被治愈,这次成功的治疗,改变了厦门民众对西医的看法。他的医馆从此病人络绎不绝,无数厦门人接受过他的救治。
不平凡的晚年:改变中国的外国医生
年12月,声名卓著的万巴德带着妻儿前往香港,开设自己的私人诊所。年李鸿章身染舌疾,群医束手无策。万巴德当时已经很有名气,李鸿章希望由他医治。那时万巴德自己也患痛风,严重得站不起来。但是他知道只要治好李鸿章这个大人物,中国人就更容易接受医学,于是忍受疼痛,被人抬着航海一千八百里到北京给李鸿章治病。
万巴德知道这是成立医学院培养中国人的好机会,于是他和朋友在香港成立了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年,他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其中就有我们的国父孙中山。此外,他还和几位朋友一同创办了后来大名鼎鼎的牛奶公司。
▲年,万巴德在theAlbertDockSeamensHospital进行教学,图片转自维基百科
晚年的他回到英国。在英国,他参与了著名的孙中山事件,并积极保护孙中山不受到伤害,孙中山始终很感激他的帮助。此外,他开办了伦敦热带医学院,并在课堂上向学生呼吁「不要把你的眼光只放在英国,英国已经有太多医生了。看那些落后地方——印度、多明尼加、哥伦比亚……他们更需要你们。」很多学生受他感召,来到落后国家成为宣教医生。有的人甚至客死他乡,包括万巴德唯一的孩子。
他把自己所有的研究资料无偿提供给了罗纳德·罗斯,后者在他的基础上终于揭开了疟疾的传播机理,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年4月9日,万巴德在英国去世,享年78岁。
年,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博士,在香港大学医学会刊上发表文章,呼吁在厦门成立研究院以纪念这位热带医学之父。他还呼吁恢复医院,医院的万巴德纪念馆,并与厦大合作建立一个医学中心。然而,不知如今的厦门人是否还记得这位英雄?
英国友人的委托:寻找万巴德故居
年9月30日晚上,我们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他告诉我们他的一位英国朋友DavidGoodall先生想要找到万巴德先生在厦门时的故居,并给他的故居立上一块纪念牌。他告诉我们,DavidGoodall先生的父亲和万巴德先生是故交,希望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万巴德先生故居的信息,请在后台联系我们,或者写信到sdxmread
.北京中科刘云涛哪家白癜风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