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气温升高。持续的高温成人都受不了,更加不要说孩子了!天气炎热,湿度较大,食物容易变质腐烂,细菌和病毒容易滋生、入侵人体。由于儿童免疫力低下,体温调节功能差,难以适应夏季高温环境,往往因贪食、贪饮、贪凉或被蚊虫叮咬而染上传染病。
一中署中暑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在高温或日晒下,会出现头昏、耳鸣、胸闷、出汗、口渴、恶心等症状,这时只要改善环境,充分休息,症状很快会改善。但如果出现体温升高在38.5℃时,马上就医及时处理。
预防中暑,在夏季孩子要多补充体内水分,尽量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
二痱子有些孩子炎夏好生痱子,搔抓后极易继发感染,形成痱毒,产生化脓性疖肿。预防的办法,首先要避免在太阳下曝晒,并保持居室通风凉爽;其次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和刺激性的食品;最后是常用热水洗澡,一旦生了痱子,可用艾叶、金银花、马齿苋各10克煎水洗患部。
三疟疾由疟原虫经按蚊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脾肿大,贫血为发病特征。常见的有间日疟和三日疟两种。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不规则,并常以惊厥代替寒战,表现出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恶心、呕吐、腹泻、四肢湿冷等血液循环不良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家长要引起重视。
预防疟疾重在切断蚊子这个传播媒介,要搞好卫生,消灭蚊子,避免人蚊接触,防止叮咬。
四菌痢菌痢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与不洁饮食有关。预防菌痢要把好“病从口入”的关,菌痢类型中最严重的是急性中毒性菌痢,多发生于2~7岁体质较好、平素健壮的儿童。常起病急骤,体温可达41~42℃,烦躁、嗜睡或反复抽风,短时间内可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致死亡。
预防菌痢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饭菜、水果,不喝冷饮,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饭前便后洗手,对婴幼儿奶瓶等用具要定时消毒。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
五乙脑夏季蚊虫多、雨水多,蚊虫为传播媒介,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是一种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如治疗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或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
预防乙脑,除了10岁以下儿童在疾病流行的前一个月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外,灭蚊、防蚊是预防乙脑的根本性措施。要教育孩子莫贪凉,不在室外露宿,可采取多种方法驱蚊、避蚊,防止蚊虫叮咬。
发现孩子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颈项强直、高热不退、昏迷、抽风等症状,千万不可大意,医院救治。
六伤寒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儿童伤寒病人可占总病例数的35%~60%,小儿伤寒临床表现不如成人伤寒典型,年龄愈小愈不典型。
新生儿患伤寒时,肥达氏反应常呈阴性,故易被误诊。小儿伤寒多起病较急,持续发热,胃肠道症状明显,呕吐、腹泻多见。
预防伤寒要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养成不吃不洁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七红眼病红眼病是我们日常的俗称,临床称之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夏季最易染上的眼科传染病。多由细菌感染或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发病急,潜伏期1~3天,早期症状是双眼瘙痒不适,有异物感、烧灼感,接着眼睛红、肿、痛,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怕光流泪、不敢睁眼,可伴发热、头痛。若分泌物多为眼屎则可能是细菌感染,若分泌物多为泪液,则大多为病毒感染。
预防红眼病,要做到注意休息,勤洗手,不用手揉眼。少吃容易上火的食品。在疾病流行期要少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游乐场等。
八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患儿表现为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手足口病例全年均可发生,病例往往从4月份开始增多,夏季达到高峰。
预防手足口病,可记住15个字: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由于手足口病主要通过肠道、呼吸道飞沫和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等途径传播,勤洗手、常通风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九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夏季最常见的疾病。由于气温升高,各种病原菌十分猖獗,食物营养丰富,是各种细菌理想的生存、繁殖场所,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轻则引起腹痛、腹泻、呕吐,重则导致脱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食物中毒首先要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对肉类食物要严格消毒,一般可采用高温消毒。同时,教育孩子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剩饭剩菜在加热时一定要彻底,尤其是隔夜的、冰箱里的食物。其次,要用低温、防腐的方法来保存食物,防止食物在贮存过程中污染。
夏季有这么的多发疾病,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做好全面预防措施哦!
安贝适关键词查询,回复关键词获取相关知识偏食∣积食∣身高∣睡姿∣磕伤
睡觉出汗∣高智商∣近视∣黄疸∣婴儿过敏∣抑郁症∣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