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度时叫小暑节气。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降雨增多,人体阳气在外,脾胃相对空虚,易出现上热下寒、外热内寒的状况。养生宜温补去寒、阴补降热。最宜借着此时旺盛的天地阳气,养护好自身,得以健康无恙。
1、防寒护阳
天热难耐,用空调一定要常开窗通风,否则长期在密闭空调房中,会有头晕、恶心等「空调病」症状——为过滤后的空气中负离子显著减少,而阳离子过多所致。老人、小孩尤其应注意避免风扇空调直吹,温度设定在26℃以上为宜。
2、以热驱寒
热在三伏,7月17日是入伏的日子,也是寒性体质调养的大好时机,可以去做三伏贴、三伏灸。此时人体处于阳气旺盛、气血通畅、皮肤腠理松弛的状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五味清淡
《遵生八笺》曰:「是月肾脏气微,脾脏独旺,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质地肥厚、味道浓烈的食物,往往失去食物的真味。
小暑时节,饮食宜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肠胃舒畅。食材也适宜选用当时当地的食物,最得天地中和之气。
因为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但道医更主张补脾胃,认为脾胃的强弱是决定寿命的关键。通过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可以防止衰老。
道医认为,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宋代医家窦材《扁鹊心书》的一句话:“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这4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1、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2、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3、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健脾和胃;
4、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起居养生
1、少动多静
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
2、勿久坐木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
3、饮食养生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节气恰在初伏前后,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宜多食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等材料煲成的汤或粥,多食西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也有人将小暑节气的饮食概括为“三花三叶三豆三果”。“三花”指金银花、菊花和百合花,此三花在药店里有售,适合冲泡成茶,是消暑佳品;“三叶”是指荷叶、淡竹叶和薄荷叶,此三叶也可在药店里买到,也适合冲泡;“三豆”是指绿豆、赤小豆和黑豆,道医称之为“夏季灭火器”,能清热降火;“三果”是指西瓜、苦瓜和冬瓜。
人生不易,三通堂愿您健康长寿!
太原三通堂-、
昆明三通堂-
福州三通堂-
养生长寿就在“三通宝典”,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