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传统文化月丨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

国风雅韵·书院传统文化月

在线进行时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年起,复旦大学依托书院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月、传统文化体验季系列活动,注重“道”与“艺”的融合,“讲”与“演”的结合,为师生提供深度体验和研习传统文化的大平台。年书院传统文化月于5-6月开展,由“梨园戏曲”、“书画篆刻”、“太极游艺”、“美学生活”四大版块组成。在这里,您可以通过云课堂、云展览、云体验、云竞赛等形式,足不出户也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体验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编者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探索宇宙奥秘的智慧结晶,最初根据“斗转星移”而制定,基本概括了一年之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农历的重要部分。

除了表达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节气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岁时节令的“气候”与“物候”,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也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

今年的传统文化月特别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内容涵盖一年四季节气变换的历史发展、文化习俗,并邀请复旦大学书画协会的同学们依四时创作“时令帖”,和大家一起了解节气文化。

万木生芽

绿意冒头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没有一步脚下的路会辜负自己

立春

古洞春来对碧湾,茶烟日暮与云闲。

山成向背斜阳里,水似回流迅濑间。

草色雪晴初布护,鸟声露暖渐绵峦。

大江朝纲《春日山居》

书画协会·孙家平·作品

文化知识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天象“斗柄回寅”,即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为立春(岁首),亦即“春正”(正月),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立春,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在秦汉以前,“春节”(正月节)这一称谓原本就是在立春这个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阴历一月一日(古称为“元旦”)。汉后各地历法统一,立春“岁节”民俗被挪到了阴历一月一日。自立春岁节的民俗功能被挪到了一月一日后,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

传统习俗

立春祭: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古代,立春是一个重大节日,称立春节、正月节、岁始、改岁等。立春岁首拜太岁是我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古老传统习俗。

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贴“春”字: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书画协会·周子尧·作品

春盘:春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或拼成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田艾籺: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咬春(吃萝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

雨水

文化知识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按“斗柄指向法”,此时“斗指壬”,处于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后,万物开始萌动。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传统习俗

雨水节气诞生于农耕需要,其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有农谚:“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等。因而其对农事生产的意义较为突出,民俗意义则相对较弱。

尽管如此,雨水节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在这一天,不管下不下雨都充满着一种雾蒙蒙的诗情画意,人们也都在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乞求着顺利安康。

回娘屋: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拉干爹: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这天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找干爹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女健康平安的成长。

惊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宋·陆游《春晴泛舟》

书画协会·孙培钧·作品

文化知识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唐·韦应物《观田家》

书画协会·乔止月·作品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宋·苏辙《游景仁东园》

书画协会·黎林·作品

传统习俗

蒙鼓皮: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宋·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

书画协会·许嘉芝·作品

惊蛰吃梨: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助益脾气,五脏平和。

“打小人”:在民间有惊蛰当日,打小人、去晦气的习俗。惊蛰万物萌苏,天地雷动,人们祈求美好的生活,憧憬幸福的未来,“打小人”习俗正是如此。惊蛰“打小人”习俗,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春分

吴郎词源江水流,往来江湖凡几秋。

春风洦熟花满店,午夜诗成月入楼。

公子争施锦步障

元·沈澄《致吴近仁春风帖》

书画协会·钮温欣·作品

文化知识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20-22日交节。春分时节,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此时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故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唐·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书画协会·夏浩·作品

从气候规律和农业生产来看,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祭日于坛(位于北京朝阳门日坛路东)。”孔颖达疏:“谓春分也”。

传统习俗

竖蛋: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放风筝: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春祭: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唐·白居易《清明夜》

书画协会·周延伟·作品

文化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作为节气的清明,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书画协会·欧阳义唯·作品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即为寒食节。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其时,寒食节中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被称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书画协会·黎林·作品

插柳: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谷雨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宋·黄庭坚《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

书画协会·程于聪·作品

文化知识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取“谷得雨而生”之意,雨生百谷,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谷雨天时尚薄寒,梨花开谢杏花残。

明·朱有炖《元宫词》

书画协会·黎林·作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故此得名。“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谷雨最主要的特点是春雨绵绵,有利于谷物生长,是又一反映古代农耕文化的节气。

传统习俗

摘谷雨茶: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清乾隆皇帝所作《观采茶作歌》:“。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

茶深微醺琥珀浓,依稀谷雨满城花。

书画协会·蔡宜凡·作品

谷雨贴:即禁杀五毒。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旧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陕西风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较大。

其上印有:“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叼一嘴,毒虫化为水……”画面中央雄鸡衔虫,爪下还有一只大蝎子。画上印有咒符。雄鸡治蝎的说法早在民间流传。山东民俗也禁蝎。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的民俗反映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赏牡丹: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成为人们闲暇重要的娱乐活动。

部分素材丨来自网络

文案丨志德书院:潘韵西

编辑丨志德书院:陈思睿

作品丨书画协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wuzhongdu.com/szjx/5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