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已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的诞辰日,为纪念这位乙肝病毒发现者,世界卫生组织年5月决定,从年开始将每年的世界肝炎日定于7月28日,而今天(年7月28日)是第十个“世界肝炎日”。那几天我就来聊一聊,肝炎病毒的前世今生。
肝炎病毒发现史
1
传统医学的肝炎认知:“瘟黄”
传统医学对于肝炎的认识,早在多年前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里即有“湿热相交,民病瘅也”,“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描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指出:“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其后,《诸病源候论》提出,热毒所致的“急黄”,宋、清两代《伤寒微旨论》及《杂病源流犀烛》又相继提出:“阴黄证治”及“又有天行疫病,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由此可见,古人无论对于该类疾病的症状及传染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已认识到此病危重,且有传染性。
2
西方病毒性肝炎认知:“卡他性”;“流行性”;“消化道”;“血液传播”
西方对于该病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起初,多见的黄疸表现,人们认为它只是局限于胆管的卡他性炎症,古希腊、古罗马将之描述为“卡他性黄疸”。
随后,在19世纪初,美国的南北战争中第一次记载了军队中的黄疸病流行,随即被称为“军营黄疸”。并发现秋冬季是黄疸病流行的高峰。
年,Smart医生记录了军队中发生的例黄疸病例,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流行情况很像现在的甲型肝炎。
年,美国医生Cockayne对发生的例“卡他性黄疸”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与研究,其中有例死亡病人,病死率接近百分之一。他发现卡他性黄疸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且具备传染性,严重患者可导致急性衰竭导致死亡。Cockayne第一次把该类疾病称为“流行性黄疸”。
~年,Findlay在英格兰报道因接种黄热病疫苗后患肝炎的病人时,使用“传染性肝炎作为“卡他性黄疸”的同义词。
年,Voegt用肝炎病人的肠道液经消化道感染人,证实了该病的消化道传播途径。英国医生MacCallum却发现在他给士兵们接种了一种含有人血清的黄热病疫苗几个月后,接种疫苗后的一些士兵相继出现了肝炎的症状。由此,MacCallum判断是否在人的血液中含有肝炎病毒?
年,在英国卫生部的备忘录文件中对因接受输注全血、血浆和血清而患的肝炎称之为“同种血清性肝黄疸”与此同时,美国则将“血清性肝炎”作为它的同义词。
随后,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结束后短短的时间里,MacCallum和他的同事们对一批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肝炎不仅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还可以通过血液进行传播。
年,MacCallum提出,把经污染的食物或水经由消化道传播引起的肝炎称为“甲型肝炎”,而污染的血液传播导致的肝炎称为“乙型肝炎”。
接下来的十几年当中,科学家们试图从血液中找到的肝炎的“元凶”,然而,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及条件,研究工作一度陷入了困境。
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Krugman等在智力低下的志愿儿童中进行了研究。发现接种了一种肝炎病毒的儿童仍可感染另一种肝炎病毒。他从一个名叫M.S的病人两次发病的血清中分别得到两种病毒,称之为“MS-1”病毒和“MS-2”病毒(现在认识到它们正是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
年,Blumberg在研究血清蛋白的遗传多态性时。偶然发现一个澳大利亚本地人的血清中有一种抗原。能和两例曾经多次接受输血的血友病人的血清起沉淀反应。为了研究象皮病患者血液蛋白成分遗传学差异,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法来检测患者体内的免疫抗体,并在年,经过几年不懈努力,终于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发现一种未知的神秘蛋白,随即,两人将这种蛋白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血液中找到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自此,拉开了人类对于肝炎病毒病原学研究的序幕。
此后,年发现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年乙肝病毒的表面和核心部分被发现;年,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被证实与病毒感染性有关。年,Feinstone博士用电子显微镜在病人的粪便中找到了甲肝病毒颗粒,年,美国科学家MichaelHoughton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找到了新病毒的基因序列,并克隆出了丙肝病毒。
年,偶然发现病人的肝细胞细胞核中含有一种新的抗原,这种新抗原并非乙肝病毒的组成部分,而是一种有缺陷的RNA病毒。这种病毒必须借助乙肝病毒才能复制及生存,常与乙型肝炎先后重叠感染或混合感染,可使原有的乙型肝炎加重。年里兹托提议将这一新的肝炎病毒称为丁肝病毒。年科学家(Balayan等)发现了戊肝病毒颗粒。年,美国雷耶斯(Reyes)博士成功克隆了戊肝病毒。于是,在年9月的日本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和经血传播的传染病学术会议上正式将其命名为戊肝病毒。
至此,世界公认的五种肝炎五“兄弟”: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全被部发现。
防治原则
1
甲型肝炎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肝脏疾病,可造成或轻或重的疾患。甲型肝炎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而引起。
如何预防
1.接种甲肝疫苗。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治疗原则
甲肝总的治疗原则为保肝、降酶及退黄等对症治疗。
2
乙型肝炎
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是一种损害肝脏的病毒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和新生儿;通过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发生感染。
如何预防
a.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根本措施
乙肝疫苗分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ug、10ug、20ug、60ug)和重组CHO乙肝疫苗(10ug、20ug);疫苗接种对象重点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全程需要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进行。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越早越好;成人建议接20μg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
b.阻断传播途径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避免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工具纹身、纹眉、穿耳洞、针灸、修脚等;避免和他人共用容易被血液污染的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治疗原则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3
丙型肝炎
传播途径
丙肝病毒是一种血液传播病毒,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接触少量血液。注射吸毒、不安全注射做法、不安全的卫生保健以及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都可造成感染。
如何预防
目前无疫苗!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丙肝是可以预防的!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大力倡导无偿献血,杜绝非法采、供血;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感染丙肝病毒的妇女尽量在治愈后怀孕,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乳头有破损时要避免母乳喂养。
治疗原则
丙肝起病隐匿,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疾病发展越后期越难治愈,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很大,往往被称为“隐匿的杀手”,所以要做到旱检测、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代替干扰素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在有限疗程内获得治愈。
4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要在感染乙肝的基础上或与乙肝病毒同时感染才能感染。临床上可表现为HBV和HDV同时感染或重疊感染(先感染乙肝,后感染丁肝),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丁肝的预防与乙肝相同,治疗包括一般保肝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与乙肝相同。
5
戊型肝炎
传播途径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可通过粪(尿)-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目前随着对戊肝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的国家研究发现输血可能是受血者感染戊肝的途径之一。
如何预防
戊肝疫苗是预防戊肝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戊肝疫苗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有望在全球率先上市。
戊肝的预防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用洁净的水源,防止"病从口入”。例如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肉类、海产品等应煮熟烧透再食用;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茶具及其他生活用具经常消毒;不与他人共用卫生用品;加氯消毒和煮沸饮用水均可使HEV灭活。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胡国强,朱建新.认识肝炎病毒的历史[J].中华医史杂志,(04):-.
Theglobalburdenofviralhepatitisfromto:findingsfrom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J].Lancet,,():-.
王宇明,顾长海.重症肝炎的概念和诊断:历史变迁,现状和展望[J].中华肝脏病杂志,,8():5-8.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阳明篇..